“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嘎拉村村民的回信,如高原春风拂过雪山草原,既饱含对边疆儿女的深情牵挂,更昭示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从“桃花村”的华丽蜕变到边疆稳固的宏伟蓝图,从民族团结的同心共筑到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党的领导始终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定盘星”与“主心骨”。
擎旗定向:党的领导是边疆繁荣发展的“导航仪”。“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嘎拉村从偏远山乡到“桃花源”的蝶变,正是党的兴边富民政策在高原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四年前总书记踏足这片土地时,村庄的整洁面貌与村民的淳朴笑颜,已然折射出党的好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边疆。如今,村民收入节节攀升、“桃花村”品牌声名远扬,背后是“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密码的持续赋能。正如青藏铁路穿山越岭,党的政策如钢轨般坚实地铺展在高原大地:从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从特色产业的培育扶持到基础设施的跨越升级,每一项举措都彰显着党中央“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智慧。在云南独龙江乡,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凿通隧道、发展草果种植,让“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过上幸福生活;在新疆达西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让沙漠边缘的村庄变身旅游热土。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边疆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当前,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考验,更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把党的领导贯穿边疆治理全过程,让党旗在雪域边关高高飘扬。
凝心聚魂:民族团结是边疆稳固安宁的“压舱石”。“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嘎拉村村民在信中道出朴素真理:“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句质朴话语,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原绽放的时代强音。从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如格桑花般绽放在雪域高原。在四川凉山,党员干部与彝族群众结对认亲,用“火塘夜话”化解矛盾纠纷;在广西百色,基层党组织创新“互嵌式”社区治理,让壮汉瑶苗同胞亲如一家。这些生动实践,构筑起维护边疆稳固的“铜墙铁壁”。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族工作面临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像“石榴籽”般紧抱成团,更要以法治思维夯实民族团结根基。要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主题教育,用“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大爱无疆等红色故事滋养初心;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决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乐章在高原久久回响。
守绿换金:生态文明是边疆永续发展的“金钥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总书记对嘎拉村“把雪域高原自然美景保护好”的嘱托,与“擦亮‘桃花村’品牌”的期望一脉相承,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青海三江源,党员干部带领牧民组建生态管护员队伍,让“中华水塔”碧波荡漾;在内蒙古库布其,治沙人用三十年坚守将“死亡之海”变成“绿色银行”。这些绿色传奇,正是践行“两山”理论的边疆答卷。新时代边疆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高原生态,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让雪山草地、森林湖泊永葆纯净;要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让“桃花村”式的美丽经济遍地开花。正如藏族谚语所言:“幸福不在天边,而在脚下的土地。”唯有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才能让边疆儿女在绿水青山间收获金山银山,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更是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制胜法宝”。让我们以嘎拉村为镜,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长盛,让生态文明之树在祖国边疆枝繁叶茂,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委组织部 哈拉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