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2024年12月24日,哈尔滨之行第一天

之前和女儿说过,“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是可以回国滑雪。”

何处滑雪?当然是极北的黑龙江之哈尔滨。

起笔记录此次哈尔滨之行前,必须先要向太太表示感谢,她因为年终单位中层干部考评,无法和我们同行,却为我们的行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为我和女儿从内衣到外衣购买了全部的防寒衣服,以及棉皮鞋、厚棉袜、暖宝宝、自加热鞋垫……等等防寒装备。

由于出行匆忙,离家时,我竟然忘记了带上相机。唉,之前几天就为相机电池充电,清空相机存储卡,是准备为女儿在哈尔滨多拍一些照片的——真是不可原谅之失误。

昨天,在飞往哈尔滨的飞机上,为减少行李,我们将应付零下二、三十度的衣服全部披挂上身。由于穿着过分厚重,加之飞机上十分闷热,我在飞机上的感觉有点不太舒服。所幸,飞机比原定时间的16:40提前了半个小时,于16:12落地哈尔滨的太平机场。

出机场登上机场大巴,哈尔滨已经是夜幕降临,华灯闪烁。

在确定了女儿的回国行程后,我们是十月份就预订了酒店,当时预定十二月的酒店价格比十月便贵了有四倍之多,昨天到达酒店后知道,现今价格比我们十月的订价还要贵了许多。

哈尔滨冬季文旅之热可见一斑。

我们将行李放在酒店的客房,用自带的水壶烧了开水之后,我和女儿便乘车来到网红的“三嫂铁锅烧”,享用了到达哈尔滨的第一顿大餐——“铁锅烧排骨”。

“三嫂铁锅烧”的店面不大,生意却非常红火,我们排队等了半个小时才得以坐上餐桌。

刚吃饭时,我还没有从乘坐飞机的不适中缓过劲来,只是点了一瓶“格瓦斯”,可是几口菜下肚,竟然胃口大开,忙去柜台拿了一小瓶装的白酒……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参观了此番哈尔滨之旅的第一个景点——“圣索菲亚教堂”。

我现在不是太能肯定,哈尔滨是否为我国教堂数量最多之城市,但我知道,哈尔滨是拥有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新教教堂,另有佛教寺庙、清真寺等等,是其极有宗教包容的一座城市。

而此座圣索菲亚教堂是为哈尔滨众多教堂、寺庙、清真寺中最为代表性的旅游景点。

关于圣索菲亚教堂的历史和建筑特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此不多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查看。

虽然天气预报说,彼时气温只有零下十五度,可是,圣索菲亚教堂前依然有众多女性游客化装成“俄罗斯公主”拍摄“艺术照片”。

我也是因为手上没有带数码相机,不然,一定会在圣索菲亚前追逐那些装扮成“俄罗斯公主”的美女们摄影为趣。

离开圣索菲亚教堂已近二十二点,但我们玩兴不减,又徒步来到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参观。

说起“中央大街”,就不能不说到在网上被炒红的“马迭尔冰棍”,可是,我和女儿对自己的肠胃在零下十五度的气温下能否经受得住“冰棍”之考验全无信心——千万不能刚到哈尔滨就得被送医救治,所以,我俩都毫不犹豫的放弃了“马迭尔冰棍”。

沿着“中央大街”徒步到底,便是“防洪胜利纪念塔”。

在“防洪胜利纪念塔”前拍照留影后,冰封的松花江便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面对松花江,我留连许久。

由于晚饭时我喝了一小瓶白酒,此时有些口干舌燥,和女儿找到一家超市,买了几瓶饮料解渴。

我问女儿,“是否打车回酒店?”

女儿说,“为什么要打车?何其无趣。当然是继续徒步,可以好好感受哈尔滨之夜色。”

如果有人问我,“你见过深夜十二点之后的哈尔滨街市是什么样子?”

我们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说,“我当然见过。”

图一,所有来哈尔滨的游客之必须的打卡地——圣索菲亚教堂。

图二,虽然是零下十五度,却也无法阻止众多美女于圣索菲亚教堂前留下最美之倩影的决心。

图三,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

图四,沿“中央大街”一路观赏,一路拍照是每一位来哈尔滨游玩者的必然功课。

图五,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地砖因其形状像“俄罗斯面包”,所以被称为“面包砖”,其全都是“花岗岩”材质,因其造价是一块地砖为当时一银元之昂贵,所以,“中央大街”又被称为“黄金大街”。

图六,“中央大街”还有一个名称——“建筑艺术博物馆”。观赏“中央大街”不得不对大街两边的各座欧式建筑多做留意。

图七,由于对自己的肠胃不是太有信心,所以没敢尝试著名的“马迭尔冰棍”,但我以为还是把“马迭尔冰棍”的售卖点摄影保存。

图八,“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一九五七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造,是由著名建筑大师李光耀先生设计(不得不说,好像叫李光耀这个名字的人便注定了绝非平凡之人。)

图九,这是我第一眼看见的松花江的样子——冰封江面,气势广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