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开学季的“孟子名言”,一方面看出为了禁止学生用手机,学校真是煞费苦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手机侵入功能之强大,让人不能自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删其微信,卸其QQ,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净面、理发、整衣、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
确实,离不开手机,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何止是学生,家长、白领,社会各阶层在手机面前已全面沦陷,无论是餐厅、商场、斑马线,都是清一色的低头族,又被称作“被吸走脸的一代”。
如果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感觉到一些悲凉,那么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课,同学们在玩手机,那该是多么的冷漠和不敬?
既然学校和家长都认为手机带给学生的是“弊大于利”,那么该用什么更合情、合理的办法杜绝这一现象呢?
总有被媒体曝出,哪个学校的老师因为没收手机,学生与之动粗,哪个学校的老师甚至摔碎手机,被家长弹劾,因为手机引发的学生与老师间、老师与家长间的矛盾层出不穷。
矛盾被激化,问题并未被解决。态度过于温柔,不痛不痒,说了等于没说,管了等于没管。态度过于苛刻,靠一纸禁令,拒手机于校门外,也不是明智之举。
有些人给出了应对的办法,比如不要板着脸“严禁”,应该真诚地向学生严明利弊,认为更容易接受;比如师生要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规定哪些时段和场所可以使用;比如在教室前设置贴有学号或姓名的手机袋,要求上课期间一律将手机放置其中......
办法看起来尊重人性又很靠谱,但似乎忘了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没有强的自制力和控制力,如果讲道理,定规则就可以改变得了这个现状,别说教室里,校园里不会再为手机而冲突不断,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也不会因手机而深陷其中,冷淡而漠然。
问题还是要面对,想办法解决,而且从根本上解决。
表姐的孩子今天愤愤地告诉我,学校上晚自习期间,上卫生间的学生必须在签名册上签字,第二天要在广播里公布名单。
这听起来觉得很荒唐,但自己做过管理是知道的,每一项政策肯定是有针对性的,很可能是晚自习期间发生过什么事情,或者某种现象很普遍而无法下令禁止,就像是对待手机的态度,既不能一律禁止,又不能再三姑息,只能用提醒、靠自觉的方式减少此类现象。
对待学生就如做管理工作一样,靠的不是说教、也不是立规矩、定制度,而是要养成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意识。
老师和家长如同管理者,要身体力行、要学生做到必须自己先做到。
老师有没有离不开手机,甚至上课接电话,聊微信,或者打游戏;家长有没有吃饭上网,下桌打游戏,躺在床上看朋友圈。
记得两年前,因为上班很忙,下班后躺在沙发上,习惯的看手机,久而久之,眼睛干涩,颈椎病复发,因为手机,一家人少了很多沟通,减少了户外的活动,生活像是失去了朝气,死气沉沉。
经过一家人商议,回家后都将手机放在了柜子上,不去触碰,坚持了很久,一家人享受生活,其乐融融。
这样的生活又仿佛脱离了社会,远离了朋友,影响了工作、疏远了朋友情谊。尽管每个人都说要放下手机,尽管在朋友聚会时,都将手机摞起来,用谁先接手机谁先喝酒的方式,发起摒弃手机的行动,但实施起来,何其之难。
不知过了多久,又都恢复了原样......大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孩子。
我的孩子也是如此,学习时,手机不离身,一会儿听歌,一会儿聊QQ,一会儿发朋友圈。讲道理、定规矩、奖惩办法,轮番试个遍,也都无济于事。
女儿每天学习都离不开手机,因为要听歌,突然有一天说不想听了,我还很纳闷,感慨万分,当天写下了这段话:
什么事看来都有够的时候,女儿每天挂个耳机,仿佛只有带着它听着歌才能学习,试着阻止,管教无效,于是接纳,或许对身心有益,提高学习效率......突然有一天,女儿告诉我,戒了,不愿意听了,够了。
我说也好,不要再虐待你的耳朵了,就是这样平淡而顺其自然。
人生也是如此,什么都要去经历,个体自会调节个度,像是个舵手,慢慢划出属于自己的轨迹,在走向诗和远方的路上,留下了曾经的苟且,定格了无数的过往,就如这耳机,或许就定格在昨夜的自习室中......
又有一天,女儿跟爸爸说,要换个非智能手机,爸爸激动地当天就买了回来。过去手机像珍宝一样天天粘在手上,大人用尽各种办法和手段,都无法放下,越管教,越逆反,最后只能漠然。
或许孩子受了老师一句话的影响,或许是哪本书中的一段对话,或许是自己内心有个声音在告诫她,或许她找到了比手机更有吸引的乐趣吧。
每一个孩子,或者说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投入到这里多一些,那里就少一些。
想让孩子放下手机,就得让她另有新欢,而移情别恋。
如果读一本书、打一场球、看一场电影、滑一次旱冰、游一次泳、唱一次KTV、谈一首吉他曲、可能都会让她放下手机,眼睛看向另一个世界。
可是学习占据了太多时间无暇去培养或者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久而久之,使大脑产生疲劳,单一的输入使内心空虚,手机自然变成了依赖,成为联系外界、休息放松的必需品。
让学生放下手机不应该一禁了之,也不能用单一的定规矩、讲道理的方式解决,无论家庭和学校都有更多的方法可以去尝试,正如多少学者和企业家在管理学的路上探索更多的管理之道,如“和谐管理”之道,“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
学生的管理或许是一门更深入的学问,不仅有理论,更多的应该是内容和长效机制的紧密联系。
如果在学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增添孩子们的乐趣,也会让他们更乐意投入到其中,而成为正面的激励。
一味地用管教,定规矩,很难收到效果,不如学校和家庭做深入的思考,在开展丰富学生生活方面多做些努力,或许会收到更实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