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沈阳一家药店店主孙向波为一名昏倒在店内的老太太戚某做心肺复苏时,压断了对方的12根肋骨。
老人苏醒后,将孙向波告上法院,索要医疗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等近万元赔偿,并称伤残等级评级后还要追加赔偿数额。
2019年12月31日,在事发两年多后,法院审理认为:药店老板救助行为没有过错,不违反诊疗规范,无需对老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决定驳回原告戚老太太的诉讼请求。
事后,本案被告孙向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感谢法院的公正判决,感谢法律鼓励全社会见义勇为、敢于救人,避免因“不敢救”而导致生命擦肩而过。
关于这则事件,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做心肺复苏时,即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也很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现象。因为做心肺复苏需要一定的力度,力量用小了效果达不到。
如果这个店主没有在黄金四分钟里去帮老人做心肺复苏,老人脑部将会出现脑水肿,很快就会出现脑死亡和人死亡了,所以老人的“恩将仇报”才会格外惹人关注。
孙向波事件难免让我们想起2006年的“彭宇案”,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导致人人自危,社会道德体系倒退多年。
“路遇跌倒老人,扶不扶”也一次次拷问着人心,很庆幸的是,这次的司法,没有让社会寒心;这次的判决,促使了道德回暖;这次的施救,改善了群体冷漠。
希望以后,我们救人时可以无后顾之忧;
希望以后,这样的情况不在出现,连法院驳回请求都不用;
希望以后,我们以后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孩子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