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已经过去了一半。
作为阶段小目标,这本书也如期发布了。
先来看看封面,这里也要感谢编辑们的辛苦付出。
出版本身其实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编辑们对整本书几乎是逐字逐句的核对跟确认。
其实,这本书是在 2020 年的中旬就已经开始立项了。
当时初步决定准备去写一部关于硬件产品的书籍。
也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规划路径。
同步,也开始在多个自媒体平台做一些内容方面的测试。
发现硬件产品这块也是有着很多痛点的。
其实,在最初从研发转型做产品的时候,我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
当时几乎是翻遍了全网关于讲解产品的各类书籍。
只要是带“产品”二字的,就都翻阅了一遍。
感觉有价值的就会再精读一遍,有的书甚至是翻阅了多遍。
耗费几个月时间读完后发现,大多数书籍其实都是在讲互联网产品的玩法的。
即便是以硬件开头的书籍,最后也是走到了对通用工具和方法的讲解。
当然了,这也无可厚非。
过去的 20 多年的时间,可以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就催生了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式的发展,随之需求也是暴涨。
而物联网硬件虽然也是布局了很长时间,但其发展其实是被硬件本身的性质:
也就是高投入、高周期、重资产所限制的。
这就导致硬件很难像应用类产品一样快速爆火。
而随着互联网大潮的退去,硬件的地位也逐步在往 C 位靠拢。
包括大家经常会听到的数字化,其实也是需要海量硬件去支撑的。
否则,你现实的数据从哪里来呢?
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整车的设计就已经遍布了传感器,而且数据会实时上传服务器。
包括一直蠢蠢欲动的自动驾驶,在数字化时代也是必然的趋势。
以交通这个场景为例:
当所有车载传感器、信号灯、路况采集传感器等等都整合到一起的时候。
整个交通就可以通过数字化来调度和管理。
当下面临的事故高发、拥堵加剧极有可能会大幅减少,甚至是被解决。
关于本书,主要以实战为主。
比如说在讲成本这一节的时候,书中会使用完整的数据案例去支撑。
每一步是怎么核算的都会完整地呈现给大家。
再比如关于市场调研,书中也会将整个数据获取及处理过程呈现给大家。
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书籍的不足。
并且也不再对一些通用类工具做大幅的介绍。
比如说 Kano 模型,几乎每一本关于产品的书籍都会讲到。
大家可以结合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