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翻看微信朋友圈時,看到一位朋友發的文字:
「我媽最喜歡的消遣之一是走進我的房間,批評我的每一項人生選擇,列出每一件我早就知道自己應該做的事,讓我的壓力變成原本的十倍,然後走出房間時不關門」
當時我就在想,上一輩整天對我們說這不對那不對的,其實他們是不是什麼都做對了呢?
答案自然是非也,但為什麼他們就這麼喜歡說個不停呢?
這當中固然有他們的愛——在他們看來,眼睜睜看著我們走在他們走過的迂迴路上,難道就不能心急、不能不安了?所以,衝口而出卻略帶沉重的關心成了我們日常需要承受的壓力。
今天,在我寫完《上一輩的故事》的詞以後,父親給我來了通電話,問了每天都問的話題後,就開始各種的擔憂和說教。那一刻我有點不禮貌的中止了他的擔憂,說:
「爸,其實我真的明白你所說的,包括一切你以為我不懂的我不會思考的問題我都會思考。我能怎樣跟你們說?我不可能每走一小步就和你們說一次,這樣很沒意思。而且,我只要一天沒有達到我所說的,我就一天沒辦法證明我所說的是對的,對嗎?多說也無益。你也說了,成功需要很漫長的積累,那麼,目前我們已有我們的打算,無論你怎麼為我急為我燥,我還是只能這樣走著。有些步伐急不來。我急過,卻越急越亂,結果徒勞無功。與其如此,倒不如穩點走,不能亂了自己的步伐。我明白你們的心急,我也很急,但是在路上了,再急也需要時間。再說,我并沒有浪費時間,每天邊找工作邊進修專業課程,所以真的,多給點時間就對了。」
講完後他們怎麼想我不清楚。但是我爸是一個睿智的人,我相信他懂,因為他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這件事忽然讓我想起,前些時間我翻看過一套由梁朝偉、梁家輝、劉嘉玲等主演的港產片《新難兄難弟》,說的是作為兒子的不懂父親的情義而心存抱怨,卻意外回到父親的年代認識了年輕的父親,慢慢地了解了父親的堅持和固執。
其實,誰沒有年輕過,又有誰沒有輕狂過?人都是這樣慢慢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
路上,總有些路是提醒了你但還是會走錯的,也總有些路不需要提醒而自己慢慢學會看路牌的。
總之,該走的路無論走對了還是走錯了的,我們一步都不能少。
所以,兩代人並沒有不同,畢竟他們也年輕過。
這也是為什麼我寫了《上一輩的故事》的詞的原因。
曼紫雲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