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这个标题的时候,着点把自己笑倒。
我在写文之前都是没有标题的,标题都是在构思写文时,构思了大概的框架之后,它自己跑出来的。
而框架的前提来自于事件,阅读感想等等,不拘哪来的灵感。
今天的标题呢,出了一句话。
“看,你就好了,坐着干活,不像我们,每天忙上忙下,跑的腿都不是自己的了,钱还没的多。”
这句话是这两天在吃饭的时候,跟一位大姐闲聊时她传达的。
我从这句话中感到了一种“我要是你就好了”的情绪。
在那一瞬间,我惊诧了。
她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眼睛,平日里都看向了经理,当然不是说我对经理有啥啥啥,那个那个乱七八糟的想法哈。
首先,我经理是个女的,并且已经当奶奶啦。平日常看经理,那是因为她很优秀,不管是调配人员,还是控场,等处理各种事情,特别是在情绪管理上,都有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
所以,大姐的话,让我觉察到了,我也常有一种“我要是像她那样就好了”的情绪。
然后就有了今天这文的框架。
是吧,有多少人总是想做别人,成为别人,却很少看向自己,成为自己?
也不太对,如果没有看向自己,看到自己,那为什么人总是那么痛苦呢?
大姐的这句话,说出了大多数人痛苦的根源,我们不是没有看向自己,而是看到自己的不足,拿短处去与他人对比。
看,别人很“牛”,我怎么努力都比不上。(是痛苦)
看,别人非常“牛”,我是没希望了。(直接丧到躺平)
啧……不能看了,要把眼睛蒙起来吗难道?不,我觉得还得看,因为看“牛”既可以是痛苦的根源,但也可以是向上的动力。
看,有点“牛”哦~的那种。(努力一点就能够到了)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一步一步向上成长。
当然,这个首先,要对自己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接着,分清楚工作与工作的心情关系,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不会。
这样我们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前段时间,看过《种子》一书,我们一生要为自己种下一颗种子,并且呵护它成长。
但这颗种子要种在哪里呢?也是我看过这本书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天有了一个比较不成熟的答案,那就是“种子”既是寄情。
是的,寄情。
有人把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如:画画。
有人把自己寄情于动植物身上,如:艺师。
有人把自己寄情于人间烟火气,如:厨师。
不论任何何种都只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沉进其中,过好当下,持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让自己越来越“牛”。
加油,共勉,下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