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纸牌屋》热播的时候,大家总免不了围绕华尔街政治、罗斯柴尔德、共济会等高大上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但大家恐怕万万想不到的是,华尔街的这一套把戏并非英美独创,而是我们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
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上下五千年史上最牛公知张溥。
张溥,字天如,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此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高尚的一生,是战斗力爆表的一生。概括起来,此君一生主要达成了三大成就,其中任何一项单拿出来,都足以令今天活跃在微博微信上的各路神仙、心灵鸡汤教主们羞愤致死。
1
一文成名天下知
时间回到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三月。彼时,著名太监头目、香港武侠片第一背锅侠——“九千岁”魏忠贤魏大公公刚刚完成了对东林党的大清洗,将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一一处死,手段之残忍在大明政治斗争史上空前绝后。魏公公一边唱着“无敌是多么寂寞”,一边加紧乘胜追击,派出心腹手下奔赴苏州抓捕东林党人、吏部员外郎周顺昌。结果却一不小心阴沟里翻船,酿成了苏州民变,震惊朝野。
关于苏州民变的经过,正史的说法是周顺昌为官清正,万民拥戴,所有苏州城乡数万人聚集起来反抗朝廷抓捕周。首先是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等人要求拜见江苏巡抚毛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要求释放周顺昌,结果当然是毫无悬念的被拒绝。争论中,公差指责群众防碍公务,阻挠办案,群众则大骂公差假冒圣旨,乱抓人。于是双方发生冲突,紧接着就大打出手,场面顿时失去控制,最终两名公差被打死,巡抚毛一鹭赖苏州知府寇慎等保护得以幸免。事后,苏州府出动军队并连夜将周顺昌抓走。毛一鹭则上书告苏州民反,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当地群众,挺身而出,自系入狱。临刑时大义凛然,英勇就义。
但是从正史记载中也不难看出蹊跷之处,最蹊跷的就是带头抗议的明明是文震亨、杨廷枢等士子,为啥最后出面认罪并被杀的却是颜佩韦等五人呢?张溥后来在《五人墓碑记》中写道,五人“生于编伍之间”、“人人得以隶使之”,简单说就是社会最底层,而文震亨、杨廷枢则是文人士子,更是后来张溥创办复社的核心人物,在政治上以东林党继承人自居,是江南士绅阶层的代表。出自士绅阶层的东林一派组织、挑动民变,对抗阉党,最后被杀的却是几个微不足道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种种黑幕。
苏州事件真相究竟如何?即使在当时恐怕也是说不清道不明,何况几百年后的今天,毕竟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关系而已。不过,抛开苏州事件的真相不谈,单说事件经过本身,绝对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中学历史课本里说明末出现了资产阶级萌芽,而苏州事件正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色彩。仅此一点,它就意义非凡。只可惜随后的满清入关一下将中国打回了奴隶社会。
什么,你问我啰里啰嗦这么半天,和我们今天的大主角张溥有什么关系?如果你真这么问了,那我真得为你的高中语文老师默哀三秒。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五人墓碑记》(什么?高考不考?不考你也得好好学啊!学习就是为了高考吗?),正是张溥为苏州事件所写。此文一出,此刻洛阳纸贵,不但奠定了其江南第一才子的江湖地位,更是树立了其不畏强权的光辉形象,为之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奠定了扎实的政治资本。更重要的是,张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魏宗贤已经嗝屁了。
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篇文章,你以为真的只是为五人立碑吗?非也。张溥同学的眼界岂能如此狭窄。在当时的环境中,此文至少有两大意义:一是明确了苏州反抗阉党的正义行动是我们复社领导的,而且我们复社众人是可以作为天下读书人表率的,“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二是在于全文最后一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是可以对国家社稷发挥重要作用的。这个观点与东林党一脉相承,客观来说也具有相当的社会进步意义,更与他之后以布衣身份遥控朝局相呼应,可谓意义深远。
古人云“立德立言”,此文一出,张溥同学“立言”成就宣告达成。
2
一统江湖风雷动
明朝末年的江南地区,社会风气高度开放,言论自由的程度,就算是今天的英美都要瞠乎其后。这一方面是明朝多年“风闻奏事”(俗称听风就是雨)的御史言官制度给惯得,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明朝中叶以来江南商业贸易的极大繁荣和文风鼎盛,催生出一个兼具强大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士绅阶层,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话说就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兴起。在这种环境下,江南一带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张溥同学自然不能免俗。
就在《五人墓碑记》发表的第二年,即崇祯二年,张溥估摸着人气积攒差不多了,该开公号了。于是大手一挥,创办了复社,号称“小东林”,又叫“科举复读班”。你以为成立复社开宗立派就算了吗?不,我还要当武林盟主!就在复社成立的当年,张溥不仅兼并了老资格前辈应社,更是在吴江举办武林大会,将江南一带除阉党外的几乎全部文社整合到了复社麾下,声动朝野,一举实现了“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丰功伟业。
崇祯六年,张溥更是以武林盟主的身份在虎丘举办了著名的“虎丘大会”。《复社纪略》记载:
“癸酉春,溥约社长为虎丘大会。先期传单四出,至日,山左、江右、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余人,大雄宝殿不能容,生公台、千人石,鳞次布席皆满,往来丝织。游于市者争以复社会命名,刻之碑额,观者甚众,无不诧叹,以为三百年来从未一有此也。”
至此,想必张大盟主也深感“人生寂寞如雪”了吧。
复社到底有多牛,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了。据统计,在复社成立以后,崇祯朝共有6次科举,共录取进士1906人,其中复社193人,也就是说每10个人进士中就有1个出自复社。而其他9个人中也有很多与复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量很客观,复社科举的质也很高,在其参加的数次科举中,共有6人中了前三甲,特别是崇祯十年的殿试,复社一举包揽前三。而复试科举最辉煌的一次则是在崇祯四年的会试,共有59人考中进士,其中二人位列三甲。《复社纪略》将其形容为“复社声气传天下”。
科举在明朝的重要性相信就不用我多说了。作为全国第一科举天团的盟主,张溥本人即使没有一官半职(张一生只在翰林院混过两年闲官),但对朝政的影响力确实毋庸置疑的。他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这就要说到他的第三个成就,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纸牌屋”了。
3
江湖遥控庙堂远
崇祯一朝,最牛的首辅叫做温体仁,荣列《明史奸臣列传》。此公有多牛?崇祯在位17年,一共换过17个内阁首辅,频率之高只有我们的邻居可以媲美,平均一年一个。而温体仁一个人就干了4年,如果算是他当次辅的时间那更是长达8年,你说他牛不牛。就是这样一个人,偏偏极度仇视以东林继承人自居的复社。所以,他当政8年,张溥同学的日子很不好过。但反过来看,作为一个公知,被一个手腕极高的宰相恨了8年,还能活得逍遥自在,那也足以自豪了。不仅如此,张溥还曾通过地方官,将作诗嘲讽复社的温体仁之弟温育仁捉拿下狱,这霸气侧漏的就差没上天了。
崇祯十年,温体仁终于罢官了,但后继者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对复社的各种打压攻讦一浪又一浪,即使张大盟主武功盖世也有点吃不消了。于是,张溥决定来自己运作首辅人选。他选中的这个人叫做周延儒,是张溥会试座师,和温体仁一样位列奸臣传,曾被温赶下台。经过张溥的一番运作,周延儒成功复出。运作的具体细节不得而知,主要有两种版本:
1、纸牌屋版
《明史周延儒传》记载:“溥友吴昌时为交关近侍,冯栓复助为谋。会帝亦颇思延儒,而国观适败,十四年二月诏起延儒。”
张溥和朋友吴昌时交结内侍,又得到冯铨相助谋划,再加上崇祯正好想周延儒了,于是周成功起复。先不说张溥怎么交结内侍,单说这个冯铨,曾经是阉党重要人物,后来被崇祯罢官,最后投降了清朝。这样一个人会是怎么谋划相助的呢?大家可以尽情想象。
2、华尔街版
“于是庶吉士张溥,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为之经营,琢州冯栓、河南侯怕、桐城阮大钱等,分任一股,每股银万金,共费六万两。”
“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赂要津,宜兴得再召。”
张溥不仅为周延儒筹集了起复资金,而且还分了股份,多么先进的操作手法啊!领先西方少说也有个上百年吧!
可想而知,周起复成功后,投资人肯定还要按股份索取回报的咯。《明史周延儒传》说“延儒被召,溥等以数事要之”,这还算是比较客气的。有个叫周同谷的人则直接写道:“宜兴再召,溥欲尽用其党人,而杀异己者,书二册以进延儒”,两本小小册子,一本是点官谱,一本是死亡笔记,俨然幕后大boss啊。
总之不管以上那个版本,张溥都不愧史上第一公知之名。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除江湖之远,却能定庙堂之高,布衣卿相、山中宰相亦不过如此,令身后无数公知尽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