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并没有明确写出祥子的最终归宿,我问学生:“你们觉得祥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他们异口同声的说死了,“怎么死的?”我继续追问,“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作为依据。”
有说病死的,例如,“有时候腿脚正好蹓开了,想试着步儿加点速度,肚子里绳绞似的一拧,他缓了步,甚至于忽然收住脚,低着头,缩着肚子,强忍一会儿。二十多岁的祥子,体弱多病,有再多的钱也是无法经受得住岁月的折磨。”(第24章节)
有说被仇人打死的,在文章中写了祥子丢失诚信,坑蒙拐骗,结下了很多仇人。
有说被阮明的亲人暗杀的,因为祥子为了60块钱报复举报阮明,致使阮明被枪毙示众。
有说是饿死的和冻死的,因为没有钱,买不起食物和御寒的衣物。
有说是自杀和内疚心郁而死的,因为小福子的离去,让他再次燃起的希望破灭,最终走上绝路。
有说是被拉去当壮丁战死,因为当时是军阀混战时期,所以各路军阀鱼肉百姓,强拉壮丁。
这是一个开放性提问,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 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发散需要想象和联想,但是联想和想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逐步丧失,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具体到语文,这种想象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不然就是信马由缰的胡说八道。它要求学生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在祥子死因的分析发散的同时,又得再一次集中于一点: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他必须死?因为在他身上看不到希望,他已经彻底堕落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发散后要再次回归,这种回归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要看到“画面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