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的老式卧铺票和现在大不一样(现在都是电子客票不用纸质车票了),不知当时是制作印刷设备、节约材料或是历史其它原因,车票都非常小,特别容易丢,大概只有U盘大小,还是由两张票组合而成,一张标注始终站名车次,另一张票注明卧铺铺位号,共同使用方为有效。开车后列车员抱着个黑色的大皮夹,一边吆喝“换票啦,换票啦!”一边挨个走到各铺位跟前,找持票人换走那张铺位票,交给持票人一张金属或者塑料的铺位牌,以确认对应铺位是否有人使用并且便于提前通知该铺位旅客到站下车。如果某个铺位没有人换票,这个空着的铺位就会转给列车长,卖给上车后需要补买卧铺的其他旅客,减少空铺浪费。
那时没有身份证,没有实名制,没有移动网络,就像那个年代百货商场的收银系统,只凭收款处连接到各个柜台的一根一根铁丝,夹着票款的铁夹子顺着铁丝哗哗从头顶飞过,随即完成各种交易。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里,对应的设施和制度设计虽然原始,也显示出了智慧和有效。卧铺上车换票的规则也延续至今没有被高科技替代。
卧铺车厢过道窗边两侧各有一个弹簧凳(现在也一样),扳下来即可落座,站起身则砰的一声自动弹起不会阻碍通行,经常要起立行注目礼给吆喝着“香烟瓜子快餐盒饭”的小推车通过。白天上铺中铺的人可以下来坐在窗边吃东西看风景,晚上都回铺位休息,通道则畅通无阻,如果熄灯后还见有人坐在通道,列车员就会负责任的上前询问以维护安全秩序,乘警不时在每个车厢来回巡察,提醒旅客照看好财物,当年火车旅客财物失窃是大概率事件,大都是在熟睡中被悄悄翻了口袋,而缝在腰间的钞票布袋则相对安全的多。现如今微信钱包大行其道,天网天眼无处不在,钞票现金基本不用,传统小贼无处下手,若不能与时俱进,只能金盆洗手或是……转行诈骗。
那时候大部分人出行都会尽量节省花销,比较长的旅程,年轻力壮的基本也都是选择硬座票,给老人妇孺买卧铺票。如果两个人同行,就买一张卧铺票一张硬座票,白天晚上轮流休息,充分利用卧铺资源。我们家自然也是一样,四人只买两张卧铺票,白天我们兄弟两个在卧铺位上爬上爬下,打闹玩耍,到了晚上,塑料布和旧报纸便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流行简约出行(物质没有富余),行李不多,座位或铺位下边基本上都是空的,便成了我们小孩的地铺空间,在车厢熄灯前铺好塑料布和旧报纸,我们钻进去躺下,像猫一样的独特视角新奇的看着旁边一双双移动或静止的鞋子,在地板下车轮铁轨演奏的“哐嘡哐嘡”节拍中酣然入梦……
长途旅行数十个小时和几个陌生人在同一格铺位空间,现在已经很少有机会能体验,当时却非常普遍。那时也没有什么手机电子设备,大家旅途中都是看书,聊天,打牌,睡觉,到个大城市的车站,停车会久一点,大家就会下车散步,或是到站台上的摊点买点水果吃喝,包子饼子小吃烧鸡,报纸杂志啤酒罐头,开车铃声一响,大家都带着战利品返回车厢,互相邀请品尝,其乐融融。几天几夜的相处,从刚上车时的警惕观察,到无意间的接触寒暄,再到天南海北的热络攀谈,陌生到相识层层递进有条不紊。临时凑起的牌局,书报杂志的交换,消磨时间的神聊,或结成人脉,或后会有期,或相忘于江湖。相比现在很多莫名其妙被加入的微信群朋友圈,多了一份单纯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