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王徐安
在都市里一人食,一人住,一人玩,一人抵挡未来,双十一就是那个提醒我们的节日,不要因为一个人久了,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要好好爱自己。所以买起来。
@莘籽桑
冲动买下了很多确实实惠但没有必要的东西……我们只是想不清楚什么是真正需要的,然后在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打折中随波逐流。
@Demons
泄欲的时候总要有个正当的借口,双十一大概也算是这样的吧。
11月11日,
作为全民狂欢的购物节,
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
而它更早的身份,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光棍节。
光棍节的起源,是一个遥远而伤感的校园传说:
有位名叫木光昆的男生,
出生于11月11日由于名字特殊,
自小就被称“光棍”。
上大学后,
他邂逅真爱,
终于摘掉“光棍”的帽子。
但好景不长,
女朋友因绝症离开人世。
有天,舍友陪他喝酒,
开玩笑将他的生日定为光棍节。
那是在1993年,南京大学。
光棍节另一个起源的故事,
是在1992年11月11日,
北京理工大学。
几个单身男生想捣腾联谊活动,
于是在食堂打出横额:
“京工光棍节”。
光棍节名声渐长,
1999年,
清华大学居然成立了“光棍协会”,
还以“11·11光光节”的形式,
把它变成了固定节日。
那时候张楚的一首歌格外流行: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在大学里,光棍节也成了风靡校园的节日。
每年一到11月11日,
光棍们一下从四面八方冒出来,
出现在各种活动里,
有人力求脱“光”,
也有人只求宣泄孤单。
光棍节也是表白的好时机,尽管表白方式与非光棍节没有太大差别:
宿舍楼下摆蜡烛,送玫瑰,弹吉他……
但是在“宁死不过光棍节”的压力之下,
用力过猛的表白,无异于“要挟”。
去年,
南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爱情表白条例》,
总结出十条细则,
对表白时间、表白过程、表白形式等
居然正儿八经做了规范。
光棍节还衍生出一套话术:
男光棍称“光光”,女光棍称“明明”,
光棍男名草有主是“脱光”,
单身女名花有主是“失明”,
如果哪天失恋回归光棍族,
那么恭喜了,这叫“光复”!
这个高校学生自创的节日,
看似无厘头,
却在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
随荷尔蒙一同蠢蠢欲动,野蛮生长。
从上世纪90年代跨进21世纪,
从校园流传到社会。
它带着对光棍的正面调侃、
对脱“光”不加掩饰的渴望,
伴随不少人走过了那段躁动不安的岁月。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
“光棍党”慢慢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单身狗”。
在单身这件事上,
我们从人变成了狗。
幽默依旧,
却少了些理直气壮,
多了些压力之下的自我保护。
近似魔幻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年轻人过年不敢回家,
怕被追问起交朋友的事,
更怕被催婚。
实在逃不过的,
就干脆租起了陌生人,
让后者充当自己的男/女朋友。
知乎上曾经有人发问:
“在中国一辈子不结婚会怎么样?”
下面的讨论群情汹涌,有人直接引用李银河的话:
“中国人对于婚姻的态度有如患强迫症,
到点一定就要万众齐心,
一定是大伙儿该办的事情。”
另一方面,单身已渐成一种强大的潮流。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
随着离婚率上升,
以及晚婚族、不婚族的出现,
目前全国单身人口已高达2亿,
占总人口14.5%。
如今大量年轻人涌向城市,
除了因为资源集中、工作机会多,
还因为城市生活便捷、
非熟人社会的包容更高,
能让他们维持单身生活的自主、自由。
(摄影:罗晓韵)
在发达国家,
单身更日益成为一股潮流。
美国和英国的单身人口,
已分别占总体的50.2%和51% 。
在日本,
去年内阁公布的《少子化社会对策白皮书》显示,
有37.6%的单身人士“不想要交往对象”。
而日剧女王天海佑希,
前不久接受访问时更坦言:
绝对不会结婚!
单身,不但是个人理直气壮的选择,也逐渐为商业社会喜闻乐见。
因为它催生了单身经济,
比如娱乐、社交消费,
比如中国人独创的“11.11”全球最大购物节。
似乎,光棍们通过买买买,
就能填补内心的空虚。
如果回到这个节日的起点,
单身是一种生活态度,
那么它面对购物欲望时,
又怎会昏昏沉沉、随波逐流?
今天,
当我们终于从脱“光”的焦虑,
从结婚强迫症中挣扎出来,
却冷不防地,
又落入物欲的陷阱。
我们号称不爱别人,
我们爱上了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