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上帝哭了》,得到了很多友友的赞许和回复,一个小短篇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和肯定,对于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更加兴奋和激动的事情了。
之所以写这篇小说,主要是看了《当尼采哭泣》这部影片之后引发了一些感想,也让我对人性里面隐藏的那一部分作了很多思考,希望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才有了后面的那篇《当尼采哭了观后感》,感觉还不过瘾,就又写了这篇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人性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时候甚至连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真正想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给别人呈现出来的样子其实已经装饰或者隐瞒了更多的东西,与真实的想法可能早已相去甚远。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有些事情很简单,就像故事第一段里面那样,于丽萍到底说的是“行”还是“不行”,只要能拿出证据来看,很容易搞得清楚,在客观事实面前,大家很快就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但是还有一些事情,复杂度会高一些,光凭客观的表现很难看得清楚。就像在第二个故事里面,奶奶到底是有意拿错还是无意拿错,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即便她的那些行为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还是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们(这里是上帝,其实也可以是人自己做分析)根据客观的证据,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一些合理的分析和推理,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还有更多的事情不仅通过客观的证据看不出来,就算是经过再严密的分析和推理,依然没办法得出准确的结果,而这些事情大都是和人性相关的。人性里面有很多灰色的地带,或者是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不管是本人还是其他人都难以清楚准确地觉察到。
成刚算得上是个好男人,在第三段故事里面,他其实为家里考虑得很多,但是面对单身漂亮的女上司,他依然会想入非非,但这种想入非非会影响他对家人的热爱和忠诚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不要说于丽萍,可能连成刚自己都说不清楚。
于丽萍也是一样,她对同事真的没有任何想法吗?即便她能拍着胸脯,理直气壮地说她没想法,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在她和同事平时的相处中,未必没有起过那么一丝丝不想为人所知的念头。
之所以引入上帝,并不是想说大家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都只能求助于他(或者是生活中别的可以信任的人),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人性太复杂,人的思想更复杂,其中的很多东西就连上帝都没办法搞清楚,更不要说人自己。
上帝创造了人,但是在人被创造出来之后,后面的发展谁都无法预料,连上帝也不行(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也许他可以做到,但我更倾向于认为他做不到)。就像父母生下了儿女,却无法完全左右儿女的思想一样。
因为人性真的是太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