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济变革得失心得

国民政府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实行的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上接连失误。

货币:抗战时,在中国市场流通主要有两大货币,一是重庆政府的法币,二是南京汪伪政府的中储券,在1945年使用的兑换比率是1:50,胜利后使用官定兑换率是1:20,直接导致沦陷区人民破产。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央财政被军费绑架,实体经济复苏乏力,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法币数量相当于抗战前夕的47万倍,乱发法币引起了恶性通胀,由于军人公务员提薪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直接导致执效效率下降和吏治败坏。

1948年8月,国民政府停用法币,进行金圆券改革,做出我从来没听过的决定,全国物价一律冻结在8月19日水平,为“八·一九限价”。为了防止权贵和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扰乱改革,蒋经国亲自督阵上海,打虎到打到孔令侃旗下扬子公司变打不下去了。到11月1日,行政院承认实行不到3个月的改革失败,内阁总辞,经济如旧。要知道1948年3月已经实行宪政了,所以是有内阁的,无能就要下台。

土地政策无所作为,被中共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击败,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土地,征收富农余地,土地平均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并承认私有。

产业是敌产国营化,接收日伪产业,却被官僚资本接收,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后果是国营效率低,民营企业家失望,失业人口增加罢工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