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说过,一个自由的人想得最少的莫过于死亡。没有必要去多想它,但是有那么多人那样一味回避,丝毫不加考虑,也是不近情理的。一个人应当对此有个决定性的看法。 ——《死亡与人生的型式》,毛姆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按照斯宾诺莎说的话,那我是不是太自由了,因为我真的很少想到死亡。
因为自己还很年轻,也因为世间还有许许多多值得留恋的人和事,自然便舍不得去死。
死亡不知道会不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似乎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都不一样,电影《遗愿清单》里的主人公对待死亡便是从畏惧到坦然,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是要惶惶不可终日还是珍惜剩下的日子,全然在于自己的选择,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但是要做出积极的选择,却不容易,或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容易,因为面对死亡,就像是面对大恐惧,面对时时刻刻有死神镰刀在你的脖颈。
如果死神明确的告诉你,三天后你必会死,我觉得我会坦然下来,抓紧最后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慢下来,去享受生活。
但如果死神告诉你,你还有千分之一的机率能够活下去,我便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办?是为了那千分之一希望挣扎,还是坦然面对。
“尽人事,听天命”也许会是我的答案,有希望,自会抓住,但如若不成功,能够笑对结果,也是极好的,但我又觉得这种状态还是太过于理想化了。
在如果死神说只要你匍匐在他脚下,那你就有一半的机会可以活,那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说舍生取义,在这种情况下,真的就是在考验人性了。
而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东西。
在大好年华,其实思考死亡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年老了,认真享受生活就好了,不至于在死亡来临那一刻,幡然醒悟,后悔自己没有珍惜往日。
对于死亡的态度,我认为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会随时改变的,很难有一种决定性的认知能够让你贯穿始终。
年轻的时间,也许真的认为能够无畏死去,但真的面对死亡时,却抱头痛哭,长大了,妻子,儿女,父母都让你畏惧死亡,年老了,在对待死亡,也许就有有了新的理解。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站,我不奢求终点站永不到来,我只希望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后悔,不彷徨,每日能够迎着阳光大步向前。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鹿鸣小馆,一起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