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没有过这样的深夜阅读体验了。
上一回应该还是少年时读《天龙八部》那会儿,纯粹的浸润式情节阅读,酣畅淋漓。如今几乎没有类似的体验了。
《世纪三部曲》不是新书。出版商说,世界人民以平均3个通宵的速度读完。我虽不至如此,且仅读完首部《巨人的陨落》,但也算是几日内最连贯的阅读了。我坚信,肯·福莱特完全可以靠写小说成为首富。
历史从未像如此这般,以活体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历史教科书上的所有章节,在肯·福莱特笔下,突然有了呼吸和温度,甚至有了语音语调。历史的面容,绵延关乎到现代,过去和今日,轻易可以找到联结。
《巨人的陨落》讲述一战的岁月。傲慢而荒唐的开战理由,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旧世界的欧洲帝国纷纷陨落,但世界秩序并未真正改变,人类的贪婪和愚蠢,使得灾难延续,不得结束。
小说的动人笔墨,无疑落在几次血战的场景上。残酷血腥的索姆河之战,读后令我无法安宁:
战役黎明来得很早,毕竟仲夏刚过去几天。借着微光,有些人拿出照片来,端详着,亲吻着。这种场面不免令人感伤。菲茨犹豫自己是否也该学着战士们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他终于拿出了随身带着的照片,照片上是他的儿子乔治....
小说封面有一行字: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这种冷峻而饱含深情的旁观,让人有种寒意。
二十多年后,二战以接续未完的一战的方式,拉开了序幕,好像魔鬼释放了暂停键,继续开始演奏丧歌。世界的凛冬开启,走向死亡的鲜活生命,前赴后继。
想起茨威格,把最后一本书《昨日的世界》作为他的绝唱。读完那本书,你会发现,他对昨日世界用情如此之专,心灵深深联结,难怪绝望来得更为凶猛,如生命抽离。他以弃世的方式,似乎告诉人们,世界不会好了。前两年,德国人拍了部传记电影《黎明之前》(Vor der Morgenröte)。导演试图告诉我们,茨威格没能坚持到黎明,是他的宿命。
茨威格真的不相信黎明吗?凭他对欧洲文明史的了解,深谙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科学民主等重大时期的灿烂光辉,不会不看到 “周期性文明” (periodical civilization)的历史规律。而他恰巧,就在那个周期的底部。也许茨威格认为,彼时的他,尚未触到底部,所以决定放弃,不再等待。
《圣经.传道书》有言: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太阳底下无新事,发生过的,还会再来。我们在旦复旦兮中前行,从不会停止,即便有死亡,生命也会热烈生长。
或许我们有时,真需要点哲学和宗教,来佐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