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雅暄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思雅
简蓉,25岁的女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她的母亲是一位粗线条的妈妈,自己从小便非常敏感,情绪在家里总是得不到理解,自从上班后便不想回家,似乎家里总会有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发作,分不清自己是引发妈妈的炸弹,还是妈妈会引发自己的炸弹,为了避免爆炸,只能和妈妈维持表面上的和谐,就像是在演戏,两个人彼此都很累。恋爱后,有了一位体贴的男友,似乎跟男友无法靠近,总是一吵架就想到分手,除了分手再想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每都是男友力王狂澜,但时间久了,搞得男友也心力憔悴,简蓉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当周边一切都不好时,简蓉开始自省,觉得是自己出现了问题,也因此走进了咨询中心。
一、深埋心底的不能接受的恐惧
简蓉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不断的提及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是如何不被妈妈理解,不断讲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是多么的粗心大意,甚至有一次居然把7岁左右的简蓉丢失在超市门口,当妈妈回到家后,看不到简蓉,才又返回去寻找她,这一切的一切,简蓉讲述的如此的顺畅,如此的清晰,但却如此的理直气壮,除了语速快些,听不出任何的情绪波动,咨询师体会着内心的波动并反馈道:“那一刻,你害怕吗?”
简蓉好奇的问:“害怕?没有,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我就是觉得我妈对我太粗心,其实以前发生过什么,我都不想再提及了,只是觉得现在和我妈的关系太表面,太假,太像演戏,这让我感觉特别不舒服。”
面对简蓉的淡定,咨询师体会到了无法抑制的慌张,好像会发生什么事情似的,真不知道那一刻到底谁才是“咨询师”。
咨询师向前倾了一下身体:“你刚才讲的扮演这个词,我觉得很好奇,我觉得我现在如果扮演一位咨询师的话,或许我就要忽略掉我身体的慌张,不知道是否你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在扮演某种角色时,或许身体的什么感受会被忽略掉?”
简蓉露出疑问的神情,片刻后问:“能有什么身体感觉?”
“我体会到的慌张是一个7岁孩子看不到妈妈时,不知道如何回家的恐惧感,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咨询师回复。
简蓉默默的流下了眼泪,语速也减缓的说:“我也有慌张感,那是恐惧吗?……”
简蓉讲述了她从来都没有害怕过,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害怕,因为害怕这件事情能怎么样呢?无解的恐惧才是最恐惧的,不是吗?
二、和解不是和别人,而是与自己的情绪握手言和
一心渴望与母亲从容面对的简蓉,第一次让自己暴露在恐惧中,加速的心跳、打颤的声音、加上波动的语速都在表达着呼之欲出的无助,她不相信那一刻会有人愿望倾听她的无助,不相信那一刻会有人可以陪她共度恐惧,假装坚强便成了她手中的“盾牌”,但是带着假装,渴望中的和谐却越走越远……
简蓉在痛哭时表述,自己原来这么胆小,原来这么无力,但身体却变得越来平静,与自己的情绪握手言和,真不知道自己是变得强大了,还是弱小了。
是呀,“面对恐惧”到底是强大还是弱小这样的哲学性问题,还是交给读者的你们吧!
(注:个案中的真实信息已被修饰,并已经来访同意,如有类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