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田田在一个网络平台做钢琴陪练,总会遇到各色各样的学生和家长。某一天,居然有一个美籍华裔学生也来学习了。
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只是好奇心使然,想近距离感受一下,这个叫露易丝的外国学生,和我们国内的学生练琴有什么不同。
果然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匪夷所思的学习要求和方式,真的让人大跌眼镜。
【1】奇葩的学习要求
网上陪练,由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需要由家长、学生提前填写好学习要求、具体目标、孩子目前水平等相关信息。
而露易丝学习要求的第一条,赫然写着:
不用纠正错音,我们主要是培养兴趣,不必太在意音的对错和音准。
是的,你没看错,不用纠正错音!
话说连音的对错都不在意、不用纠正,还弹什么曲子?还让老师教什么?
田田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要求,有点崩溃。反复问我,这个课该怎么上?
我们见惯了国内的家长,每一次都要求老师一定要严格,多指出孩子错误,让孩子尽快提高水平。因为孩子要参加考级,要尽快达到十级水平等等,恨不能每上一节课,孩子就有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
对于露易丝的学琴要求,我也很震惊。
【2】混搭的乐器学习
露易丝上的是钢琴陪练课,而她居然是学小提琴的,你有没有被吓到?
没错,她的确是学小提琴的。
钢琴和小提琴都是非常难学的乐器,我相信国内的家长应该不会让孩子同时练这两个乐器。当然,一种乐器学习一阵子,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了,再换另外一种乐器,这倒是有可能的。
但是,学小提琴,来参加钢琴陪练,而且一下子就报了几十节课,这么没有“性价比”、得不偿失的事情,在中国家长身上应该绝对不会发生。
【3】个性上传曲谱
一节50分钟的陪练课,课前居然上传了十首曲子。这样能练到什么呢?
国内家长一般都是上传1—2首乐曲,最多不会超过3首。好让老师和学生都能集中精力,尽快突破完成一首曲子。
这十首曲子,每首几分钟,能学到什么?
但既然连错音都不纠正,人家自然更不在乎能学到什么了吧。
还没开课,这个露易丝就已经让我们大为好奇,这个课要怎么上?一节课几十块钱,她到底想花钱干什么?
终于要上课了。
为了符合家长的要求,只要弹得稍微好一点,田田就赶紧热情地夸奖、鼓励。露易丝越弹越兴奋,一会弹这首、一会弹那首,像一个钢琴大师一样,陶醉于自我的表演之中。
偶有错音的地方,曲子就完全走了样。田田旁敲侧击地提醒,露易丝居然也能听进去,再弹的时候,神奇地一遍就改过来了,非常自然,不留痕迹,这一点很让人震惊。
居然课上得非常愉快,田田也很高兴。
“妈,我感觉露易丝不是来练琴的,她是来给一个懂音乐的人表演的!但是她弹琴的感觉真好。”田田深有感触地说。
“那你喜欢教露易丝吗?”
“当然喜欢了,连错音都不用纠正,这么轻松愉快的课,谁不愿意上呢?多来几个这样的学生才好呢,练琴也可以是一种享受,多好!”
也许,正是露易丝父母给孩子这种宽容、轻松的学琴环境,才让她有这么自然地练琴状态。享受音乐、随心所欲,不强求达到什么效果,反倒更激发了她对音乐任意挥发的兴趣。
反观国内的家长,从开始学琴,首先就给孩子定好了一步步考级的任务。孩子只专心练好那几首考级曲目,尽快拿到考级证书就行。不用考虑兴趣、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一切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如何尽快通过十级考试,严重地扼杀了孩子学琴的兴趣。
家长和孩子合力,把原本可以轻松享受的练琴过程,扭曲成了炼狱一般的炼琴。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个例。但这其中的道理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在中国,有多少孩子,学了很长时间钢琴,最后会弹的,只有那几首考级曲子,这难道不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吗?
很多家长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却在日常的练琴中,亲手扼杀了孩子的学琴兴趣,这也是很多孩子坚持不了学琴的主要原因。
马化腾说得没错:“玩,也是一种生产力。”
每个人的兴趣都价值千万,但是,我们却把这千万随便丢弃了。
学钢琴,是练,还是炼?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