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
内容不重要。
重点是它或许又是与任何一碗流行的心灵鸡汤无异,初读时,感受到了力量,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知晓了人生真理一般,热血沸腾。可它的保质期可能又是只有一两天天,甚至更短,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发明了拖延症这个名词来解释(zi wo an wei)为什么自己总是有想法、没行动。在和拖延症激战的那段期间,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我们想学习写作,绘画,摄影,想精通一门乐器,想开发一款产品,想改变世界。可若我们真的克服了拖延症,直面这个世界时,又发现原来自己对世界并不是那么的感兴趣,我不想绞尽脑汁的去咬笔杆,我也不想彻夜通宵的画图,而改变世界,呵呵,比我强的的人那么多,我怎么可能。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陷入“有想法,无行动”的老循环:产生想法—发现困难—放弃行动。
我们之所以不付出行动,是因为我们深知:
从客观上,行动的过程本身就困难重重。刚开始写作没人会知晓你,刚开始健身没人会欣赏你,刚开始学习没人会仰慕你。只有践行了一段时期,付出了足够多的代价,才可能会有丁点的回报。而继续坚持下去又必须承受更多的痛苦,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不被他人理解的代价。
主观情况上则是因为受社交关系的影响,我们太注重各种不同形式的反馈,以至于我们重视反馈大于这件事情本身。
我们脑海中有着无数个光怪陆离的想法,可是我们一个都不想付出行动,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强,我们太想一步登天,而我们的自信又不够足以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念,我们忍受不了失败,忍受不了奚落的眼光,于是我们决定裹足不前。
为什么不小小的尝试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