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只有搏击长空时,才知道天空多么辽阔,自己多么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大海多么宽广,自己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学得越多,才知道学海无涯,自己学到得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粒罢了。俗话说,就是“学而知不足”。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古人的教诲,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完结之时。所以,在知识面前采取谦虚且不知足的态度是必要的。近代科学巨匠牛顿在取得巨大成功后,曾说过“他只不过是在科学的海边拾到一块贝壳而已”。这显然是出于谦虚的说辞,不过也不难看出博学如牛顿,他学到的知识也不过是一个科学领域的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科学领域未触及到。牛顿能有如此感慨,正是因为学习能使人感到自己的不足,学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他说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圆的周长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比你们多一些。这位科学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能在科学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要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得知识,接触到更加宽广的知识领域,才知道自己所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粒。如此,才能催促自己奋发进取,不断地深入学习。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是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取,永不满足。
相反,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学业上取得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学识已经很丰富了。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刚开始他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出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船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浆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那渠中水比作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的学习,知识的源头才不会干凅,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