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杂七八啦的书不少,能记住的不多,能常思的很少,能用于生活的就更少。
如果说第一本好书会经常划线标记的话,读古典大概是要全部划线的,因为句句经典、句句般若。
那些我们认为厉害的人,不一定真的读了很多书,是深读了经典,然后反复理解、推究、演化,可算是研读+深思,再回看现在的生活、现实,就有了自然的联想,作出合适的判断、决策。
重读诗经「桑中」、庄子「逍遥游」,类似的感觉很多,为什么却又容易迷失在朋友圈的鸡血热文呢?如今的社会,比起古代不知要美好多少倍,在人类的历史长河,我们何其幸运!但也因此,真正的哲人少了,难怪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其实是真的。
现代发展起来的科学,对古典并不冲突。只是经常会发生科学无解的怪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制造出的解决方案却让事情越变越糟!这不是科学的错,是违背了基本道,基本都人伦或天理,再厉害的科学也求不来安宁。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