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
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合适?为什么?
答: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做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游牧人:
异国长期生活,改变了你的哪些“是非观”?
答:很多事情只是不同,并无是非。
游牧人:
是不是一个人越成熟就越难爱上一个人?
答:不是越成熟越难爱上一个人。是越成熟,越能分辨那是不是爱。
游牧人:
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答:把你自己变得更美好。
游牧人:
苦难有什么价值?
答: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游牧人:
如何反驳“现实点,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答:“你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
游牧人:
怎样有效提出推荐或建议同时,避免给人灌输和强迫的感觉?
答:说服他人不要诉诸理性,应求于利益。
游牧人:
你是如何走出人生的阴霾的?
答:多走几步。
游牧人:
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
答: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
游牧人:
什么叫见过大世面?
答: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
游牧人:
员工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钱少事多离家远,位低权轻责任重。
游牧人:
哪些行为是浪费时间?
答:思而不学+犹豫不决。
游牧人: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名言其实还有后半句?
答:“人是生而自由的”,下一句是:“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再下一句是:“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游牧人:
剑剑术剑道
游牧人:
剑就是工具,铁剑、钢剑、宝剑,也可能是铁尺、木棍。
游牧人:
就像宝剑、铁剑和木棍的区别一样,剑本身是有质量的差别的而且这个差别还很大。
游牧人:
假如说大家所用的剑都一样了,那么是否大家的水平就一样呢,当然不是,这就是一个剑术的问题。
游牧人:
比如说一个武林高手拿一把铁尺,而一个没有武功的人拿一把宝剑,他们决斗起来,谁能够赢?当然是武林高手,虽然他拿的是铁尺。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钢琴、同样的曲子,不同的人弹奏,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对工具运用能力的区别。
游牧人:
那么是否剑术一流的高手就一定能百战百胜、天下无敌呢?
游牧人:
当然不是,为什么他们最后的结局还是那么惨?这就是剑道的问题。道这个东西很多人也许觉得很空洞,没有什么用。的确,道本身是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它不像剑和剑术有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游牧人:
道是建立在剑和剑术的基础上的,它是为了让使用剑的人,心平气和,心无杂念,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保持一种最佳的格斗状态,以发挥剑和剑术最大的潜能,并保持这种最佳的状态。
游牧人:
很多武林高手,他们的功夫都不相上下,胜负只是在一招一式,一念之间,比的就是看谁先分心,先有杂念,先犯错误,然后抓住机会赢对手。
游牧人:
简单说,就是等对手自杀,有个网球运动员就是这样,他说我总是要求自己接好每个球,而不管其他,之后往往是我的对手,沉不住气,出现了失误,我才赢了。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等别人自杀,但你怎么保证在别人自杀前,你不出问题,你沉住气
游牧人:
不自杀就可以打败对方
游牧人:
要达到这个简单的境界,就需要我们在道上面下功夫,只有深刻理解、在心底接受剑道,你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简单。在某种意义上说,最近的距离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游牧人:
另外,对道的理解,我是这样认为的,道不是很深奥的哲学,庄周老师的那篇《混沌的启示》中弟子问师傅,什么是佛,吃完了饭,就去洗碗,这就是佛。这句话可能很不好理解,我的理解是,吃完饭去洗碗就是最最自然的事情,也是最应该去做事情,那么佛就是去做最自然,最应该做的事情
游牧人:
只有这样,你的剑和剑术才是能不受恐惧、贪婪的影响而发挥出你最真实的水平,才会不自杀,才有机会得到对手自杀。
游牧人:
最近在反思一件事,就是为什么有些道理自己明明知道,可是却做不到。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开导别人的时候一套一套的,可放在自己身上,道理就不管用了。也观察到,相同的理念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正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有些道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言行,而有些,也仅仅是知道了而已。
游牧人:
我想从观念,心念和念力三方面来说说这个问题。
游牧人:
观念
观念是一个人所有看到的,听到的,知道的。是你的“万卷书”,也是你的“万里路”。它构成了一个人所有思想认知和阅历的总和。观念决定着一个人对事,对物,对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部分观念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法则,更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自己的信仰。但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可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读书健身有益于身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读书和健身。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是你可以认可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观念你都能认可后并践行的。
游牧人:
心念
我们将可以改变自己行动的观念定义为心念(对“心念”的精确定义请度娘)。它是观念的内化,是自己全身心认同的观念。
身体可以说是心念的执行工具,一个人的所有言行举止就是其心念的表观。人与人的不同根本不在于观念的差别,而在于心念的不同。本质上来说,相同的心念可以产生相同的行为风格和行事方式。
游牧人:
比如说有些牛人,每天只睡5个小时。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若每天也只睡5个小时,我也能做到他们一样优秀。即便你知道如此,但你未必做得到,也未必愿意去做。和拥有行动力的人相比,我们的观念可能是相同的,但心念却是不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不是知道,而是心念。其根本在于道理知道了,但心念还没有转变。
游牧人: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游牧人:
未悟道之前,砍柴担水吃茶去;悟道之后,砍柴担水吃茶去。看似做着同样的事情,其实却已经不是相同的心念了。同样的事物呈现在不同观念和心念的人眼中的意象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和砸在普通人头上引发的思考肯定是不同的。
游牧人:
王小波说: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好书可以改变心念,好书和好文章都是含有天机的。天机就是已经经过检验了的心念,是可以引导人走向强大的真理。
游牧人:
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所有心念都是正确的,错误的心念是“我执”与“偏见”。有许多错误的心念,可能是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如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紧张,羞怯,成了一种心智模式,而后从没有审视过它,就一直被这样的心念驱使着。
游牧人:
念力
心念,可以产生念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是这个道理。但相同的心念对不同的人来说,未必会产生相同的念力。
游牧人: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第二天有要紧事需要早晨6:00起床,在心中确认之后,如果是个生活有规律的人,第二天基本可以在6:00左右醒来,哪怕是个平时睡到8:00的人。而如果仅仅是浅浅地想一想明天要6:00起床,闹钟都不一定能叫醒。这就是心念和观念产生的不同念力的作用。
游牧人:
心念不稳,念力不足,就会产生行动上的“半途而废”。有时候想控制自己,但就是控制不住,这便是念力的不足。也是身心不一,念力与心念不协同是痛苦的根源。知行合一是一道窄门,是身心自由的窄门。
游牧人:
观念向心念的转化就像沙漏,经过漏颈检验的才会下泻。这个漏颈就像内心,不同的心智和性情对“沙粒”有不同的选择,人便会筛选自己全身心认同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心念和行动法则。
游牧人:
心念是内功,需要自己修炼,是向外求不来的。禅宗里讲:借来的火光点不亮自己的心灯。人们常说生活就是一场修行,我觉得修行就是正确心念的丰富和念力的培养的过程。所以,多行动,多折腾,多总结吧。
游牧人:
念力培养只能做练习
游牧人:
正确心念的累积,可以通过思维训练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