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感受

      以前总认为,看小说是看情节,看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风云际会的世间百态,可能从小受武侠电视剧,玛丽苏偶像剧,脑残苦情电视剧的影响。所以每每拿起小说,开始了寻常百姓家的家长里短,或者虫鱼草木白描,就弃读了。近半年以来的阅读,竟然能够拿起一本,读完一本,并且能够放下手中的书还能够颇有兴致地咂摸咂摸,饶有兴致。突然发现现在阅读是在享受过程,逐字逐句,逐段逐篇,人物在脑海里显形,情节在脑海中串联,产生了共情,真是一大乐事。

      董宇辉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赞同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当你把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刷个遍,你就有了一定的共情能力。当你有了共情能力,你对人类就会产生悲悯之心,进而就能看到众生相。

      虽然还没把这些作品刷了个遍,读了一小部分,颇有裨益。看到了董宇辉所说的众生相。原来,大多数小说阅读的不是伟大的时代下伟大的人发生的伟大的事情,而是布衣白丁,是寻常百姓,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看到的是人物背后的时代影响,时间力量以及命运之下的超然物外。进而汲取到那么一点点生活哲学。

      例如:《边城》里翠翠的爷爷,渡口,渡船,渡人是他六七十年的职业,周而复始之中有他的人物力量,便是我们记忆深处儿时的古早味:一个老人,一个孤女,一条黄狗。

      又如:《一句顶一万句》里的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吴巧玲,曹青蛾,牛爱国……弯弯绕绕的人情恩怨比“老太婆的裹脚布还臭还长”,他们的人生选择就是我们身边的街坊邻里,可又有他们的理想型,如喊丧的罗长礼,布道的老詹,这是人生中的爱而不得。读罢,落下一句心得:人生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再如:汪曾祺的《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这本书与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一样温暖亲切。肉案板的猪肉条状,屠户们的砍骨声,回收破铜烂铁的打鸣声,鸡群打斗的“咯咯叫”,竹林山涧的浪荡憨笑声……这就是我们的烟火人间,最抚凡人心。犄角旮旯的童趣已经被现在的信息时代大数据湮没了,真真的只有在书中去找寻,而我们还有一息尚存的记忆可供回忆把玩,现在的孩子们难以共鸣。

      能够体会到这种乐趣真是一种福气,如果能够影响到别人你又是另外一种功德,我常常这么想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