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值不值”的随想
大多数人喜欢王婆卖瓜,我若也照着学,就不符合自己特立独行的内心。所以慢慢养成了自我批判的习惯。这不,今天又想犯贱了。
其实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功利又结果导向的人,再狠一点,说势利和感情淡漠我也没意见,这是人性的正常配置,粉饰没意义。虽然电视里感人煽情的情节,都曾让我潸然泪下,但我会在被人发现之前把眼泪擦掉,总觉得这种为了儿女情长之琐事落泪,有妇人之仁之势。用“曾”这个字是因为长大以后不怎么看电视了。
小时候被母亲逼着坐在板凳上看完了四大名著的电视剧,那时候的我也并不觉得唐僧肉吃不得,水泊梁山受朝廷诏安就是宋公明的弄权戏码,红楼梦我看不懂就是在读诗。我也听过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都市传说,不明觉厉。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还是是,诸葛孔明这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大佬,跟刘备混了一辈子,值不值?我想了好几年还没想明白。
值不值这个问题伴随了我很长一段人生,这个问题在当时往往是很难有答案的。
比如作为市重点班保送生,高中三年不学文化课去搞信息学奥赛值不值,现在回头想来。
很值。
在学校机房里一边学奥赛一边听音乐打游戏值不值,这个比较早就知道了,只拿了省二无缘985类院校的报送,去了普通本科,这事儿
不值。
年少轻狂的我读一个普通本科,当时我觉得血亏,一心想卧薪尝胆想雪耻。同学聚会全班985 211就我一个不是。。。,让我自惭形秽。这样的生活要过四年值不值?
不值。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相视莫逆一度令我险些有了龙阳之好,断袖之癖的男性朋友们。以及让我体验青春期信达雅,对我展示了至善至美,举手投足如璞玉浑金的女性朋友们。来这样的学校值不值,值了,专科我也来读。
很值
毕业找工作那一年,除了对学校头衔锱铢必较的华为和网易游戏,其它的一二线互联网公司的offer我都拿到了,大概接近10张吧。我选择了蘑菇街,一方面因为阿里当年拥抱变化了,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被一线城市的房价心理阉割。这个决策值不值?蘑菇街的一位面试官当时和我说,他不认为能力和学校是100%挂钩的,对人才需要有包容心态,这往我的心窝注入了一大波温暖。而且还给了我这样底牌很臭的应届生发了special offer。冲这知遇之恩我已说不出值不值,能来蘑菇街是我的荣幸。
我高中搞了三年的算法(其实是在划水),现在让我做一线研发搬砖,不能像算法工程师那样吃香喝辣调调参数,这样的职业现状值不值,留坑以后来补吧。
凡事都考虑值不值,是个坏习惯。它一方面提升你的效率,另一个方面让你么得温度。大部分有这种特质的人,都会变成一个么得感情的屌丝,包括我也是。
包括在情感方面,我对所有人都热情洋溢,这种性格配合着多巴胺,滋生了很多误解。喜欢我的女生,硬件条件不行,我觉得不值。思想深度不够,能力不佳,我觉得不值。肤白貌美学富五车的妹子需要我放下偶像包袱,也觉得不值。我知道这期间是不是错过了很多原本很适合我的好女孩,但我没法后悔,因为当时的我的那种浮躁心境配不上她们。
在不断的思考中我发现了其实我并不是这样一个功利的冷血动物,我只是喜欢用这种看似酷炫的做派来伪装自己的孤独。虽然我看起来不孤独,但是能读懂我的人太少了。
随着时光的飞轮一圈圈转过,小时候的那个问题我也慢慢的有了答案,一个没有太多戾气的答案。
诸葛孔明到底值不值?
其实,这事儿没有值或者不值的说法。
为什么被曹操待以厚礼,并任为偏将军的关羽非要千里走单骑,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呢?
为什么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宁肯再陷敌阵,不计生死,也要救得刘禅送往刘备身边呢?
为什么廖化在战败被俘后,宁肯诈死也要拖着老母亲潜回西川呢?
难道刚刚斩杀过颜良的关羽,他不知道曹操势力比刘备大?
难道在长坂坡厮杀的赵云,他不知道刘备败当阳、走夏口,朝不保夕?
难道川滇之地有什么特别吸引廖化的地方,犯得着他诈死归来?
为何不去问问他们,值不值呢?
人呢,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来衡量别人,也不能因为自己追名逐利,精于算计,就想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也应是如此。
莫不记得,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有言:
“杨以朱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诸葛亮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呢?这个问题他在《出师表》中不都陈述过了吗?
本“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禁“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草庐,咨以当世之事”,
遂“许先帝以驱驰”。
如此的理由,还不够吗?
刘备作为大汉皇叔,汉左将军,不计尊卑,拜访一草庐文生,而后两人食同席寝同榻,犹鱼水之交。
如此的重视,还不值吗?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那么究竟要许下多大的官职,多少的田地,对诸葛亮才是值得的?
殊不知辛弃疾有言,“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不思报国,一心求田问舍之人,刘备对其便是这般的态度,这种一味求“值”的人根本入不了刘备的法眼。
而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有志之士,大家秉承一志,相互成全,又何来值与不值呢?
或许他们不够聪明,做了小时候的我,认为不值的事情,
或许他们不够识时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冥顽不灵,
或许他们太过天真,天下丧乱之际还想着凭借一己之力恢复汉室。
……
可是,
你且看那千古戏台上的红脸关公、老生诸葛亮,唱不尽的,何不是忠肝义胆?
看那成都武侯祠,长年人迹熙攘,香火不断,屡屡青烟照映的,怎不是两朝开济之心?
看那诫子一书、出师两表,代代传颂,读不完的,又岂只是宏志清心?
……
三国、两晋、南北朝,斗转星移,朝代更替,曾叱咤风云的英雄们都随着时间化为了黄土,而最终,“不值”的诸葛亮入住武庙,流芳百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而那些聪明的人啊,那些“值”了的人们啊,他们在哪里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无数文人墨客颂不尽千言万语,
历朝历代,官府弘扬,人民缅怀,
退一万步而言,即使从追名逐利的角度来看,又有哪里不值了?
于是从此以后,我再没考虑过值不值,稚气已脱的我只问自己的内心行事。开心,快乐,幸福,那就值,哦不对,不提值不值,咱说OJ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