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给我们女人的启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女人是男人的学校。意思是说,男人通过与女人的交往会慢慢成熟起来,因为每一个不同的女人都会让他学会或了解一些新的东西。其实,反之亦然,男人同样是女人的学校,这一点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体现得最为透彻。

  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部电视剧,有人说故事老套、没有新意,也有人说主人公的人设太假、不真实,还有人就是单纯不喜欢刘亦菲的长相。不过无论因为什么,总之大家对这部剧褒贬不一。我觉得,如果单纯把这部剧当作一个娱乐消遣的偶像剧来看,确实没什么意思;但如果更深入地想想,那貌似虚假的故事发展背后的必然性,它则更像是一部女性情感成长的教科书,让我们更直接、更纯粹地看到玫瑰是如何从一个青涩的年轻姑娘成长为一个精神独立且自由的成熟女性的。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因为我们感性且多变,所以对女人来说,感情和亲密关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什么样的感情,与什么样的人有过怎样的亲密关系,都直接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和个人成长。有的女人可能会因为情感伤痛而变得坚硬刻薄,也有的女人可能会因为不健康的亲密关系而变得自卑脆弱,当然还有的女人会在感情经历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在精神上达到完全的独立。正如《玫瑰的故事》中的黄亦玫,她在经历了三个男人、三段感情之后,彻底在精神上实现了自我解放。

  《玫瑰的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假,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性格特点如此纯粹鲜明的男人。很多人都是集庄国栋、方协文和溥家明的特点于一身,但电视剧为了更清楚地展现玫瑰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让这三个男人都很“典型”。

  庄国栋是典型的高富帅,可以说是大部分女孩子梦想中的“白马王子”。他人帅,海归,本人在外企做高管,有一个多金的妈妈在巴黎开公司,皇城根儿脚下还有个当作家的爹,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是天之骄子,是年轻姑娘们婚嫁的不二人选。用这样的男人做玫瑰的初恋,正是映射了年轻女孩子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玫瑰遇到庄国栋,毫无疑问地从见到他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爱情。玫瑰与庄国栋的爱情热烈而纯粹,有如玉液琼浆般甘醇浓郁,如此温馨美好的初恋,本应该理所当然奔向“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终点。但问题来了:庄国栋的前途和玫瑰的感情需求出现了矛盾。

  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矛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最能展示双方的性格底色。庄国栋在解决问题时,体现了他权衡利弊、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色。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移居巴黎,全身心发展他的事业是两个人前途的最优选择。他甚至都没有想到要征求一下玫瑰的意见,而在玫瑰表示不满、不同意,甚至要分手时,他感受到的只是气愤和不理解。这说明在他的思想意识里,玫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只是他人生里的一部分。试想一下,如果玫瑰没有毅然决然选择分手,而是委曲求全,或者糊里糊涂地屈从于庄国栋的安排,甚至欣然不自知地接受庄国栋的选择,那她就会在日后的生活中越来越失去自我。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女性因为向往、追求或贪图所谓的高品质生活而主动或被动放弃了自主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笼中之雀”。

  清醒的黄亦玫在离开初恋后选择回到学校深造,这个情节预示着经过一个男人之后她成熟了,她对两性关系的需求也不一样了。相较于激情四射的爱情,这时的玫瑰更需要落地生根的安全感,而随之而来的方协文,正是这样的一个男人。

  方协文是典型的“凤凰男”。他出生在资源匮乏的小县城,而且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但原生家庭的“先天不足”并没有阻碍他在人生路上大放异彩。方协文聪明、踏实、勤奋、刻苦,为人敦厚老实,对人对事都以善良为本。在学校、公司和社会层面,他都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男性,唯一在感情生活中,他因为过度的自卑而变成了一个掌控欲极强的人。

  黄亦玫对方协文来说,是“女神”一样的存在。从在复旦迎新日第一次看到玫瑰开始,方协文就深深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女人。为了得到玫瑰,方协文可谓煞费苦心:从假装不经意地与玫瑰申请在一家餐馆打工,到垫钱把自己公寓楼上的房间租给她;从帮玫瑰打架,到为玫瑰放弃深圳的工作……方协文一步步走进玫瑰的生活,一直到庄国栋从法国回来找玫瑰复合,他立刻感到威胁而向玫瑰求婚为止,方协文小心翼翼地抱得美人归。

  从玫瑰的角度来说,她在这个时期是爱方协文的。且不说方协文在生活中把她宠得如同公主,仅仅他在感情里提供的情绪价值和安全感,就让玫瑰找到了家的感觉。但可惜的是,这对“女高男低”的情侣婚后生活越来越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方协文因自卑引起的掌控欲。结婚后的方协文不仅没有因为拥有玫瑰而彻底安心,反而因为害怕失去而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他先是擅自帮玫瑰辞掉工作,又让母亲在家处处监视玫瑰,不让她出门,最后更是暗地里推掉了玫瑰的工作Offer。也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玫瑰隐忍十年的婚姻。

  玫瑰选择离婚,其实从侧面说明女人在经历了热烈的爱情和平稳的婚姻生活之后,随着自身的成长,开始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了,而这正是溥家明所代表的“灵魂伴侣”。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并不一定年轻时就能遇到灵魂伴侣,因为年轻的女孩子在精神层面并不成熟,往往会单纯满足于爱情,或者为了结婚而结婚。但人到中年以后,爱情消退了,结婚生子的任务完成了,自身也在生活的历练中成熟了,这时女人会感到精神世界的匮乏。如果另一半也在成长,灵魂伴侣当然是自己的丈夫;但如果对方像方协文一样无法共鸣,有些人会选择离婚,有些人会选择封闭自己。

  《玫瑰的故事》让玫瑰选择离婚,并且遇到溥家明,其实就是想说明:任何女性要在情感中达到真正的成熟和自由,都离不开精神上的引领者。在与这样的“灵魂伴侣”相处后,女人才能真正看到自我、找到自我、完善自我。一般情况下,找到精神伴侣的女人会与之相携走完后半生。但电视剧为了向观众展示精神独立后的玫瑰可以完全在生活中自洽、不再依赖任何男人的状态,所以给溥家明安排了病逝的结局。虽然有些极端不真实,但也算是合情合理。

  直到这时,没有了任何男人羁绊的玫瑰才真正活出了自我。我觉得这大概也是小说作者或电视剧编导真正想向女性观众传达的价值观吧?那就是:任何女人都不应该像恋爱脑一样盲目陷入爱情,也不应该只满足于做一辈子的贤妻良母,甚至不一定需要灵魂伴侣的陪伴,而是要不断自我成长,在精神层面获得最高境界的自由。

  至于为什么要在电视剧的最后一段给40岁的玫瑰安排一段和24岁小帅哥的暧昧桥段,我不是太理解。但能欣赏一下帅小伙林一的高颜值,同时脑补玫瑰的姐弟恋,也不失为一种“福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