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订阅了《得到》上的《熊逸·唐诗50讲》专栏文章,每天跟着熊老师学习唐诗。
某一天早上,再次读到熊逸老师讲的唐诗里的“文化语码”,突然有了想法,或者说是灵感,就是把熊老师讲到的所有唐诗中的文化语码进行整理,以便自己在复习或应用的时候,能有所收获,同时,也能帮助到对唐诗里的文化语码感兴趣的朋友,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语码”。
通过上网查找,语码的定义是:它是语言学术语,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
由此看来,文学语码,就是文学上的一种语言变体,或者是语言意象了。
还有人(崔新建)对文化语码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文化语码,就是指一种文化,所使用的特有的语言密码;语言密码,是由一系列的语言符号(数字、文字或字母即音符)组成的编码系统。
通过认真学习,我觉得,熊逸老师所说的“文化语码”和“文学语码”是一回事,没有严格的区分。
下面,我就把熊老师所讲的唐诗里的所有提到的文学语码,按照顺序,进行整理和介绍。
文学语码一:登楼感怀
登楼这个文学语码,是由东汉末年的王粲奠定下来的,悲愁是它的主旋律。
古人登高,要么是登山,要么是登楼。登楼感怀这种活动,是从三国年间开始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这段历史大家耳熟能详。其实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三英如何战吕布,关羽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很少有人会留意到一个名叫王粲的文弱书生。
他在动荡的时局里一路逃难,依附到荆州刘表门下。他既有才华又有雄心,但在刘表这里得不到施展的空间,这让他郁郁寡欢,常常生出怀乡恋土之心。
荆州境内有一座麦城,就是关羽“走麦城”的那座麦城。如果不是因为关羽的光环太强,麦城本该因为王粲而留名青史的。某一天,王粲登上麦城城楼,凭高望远,禁不住百感茫茫,写下一篇《登楼赋》。文章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怀才不遇,另一个是,客旅乡愁。王粲当时一定不曾想到,他的这一次登楼,将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一个重要的文学语码。从此,他的名字、身世和“登楼”这个意象牢牢地纠缠在一起,在千百年后不断激起诗人们的共鸣。
在唐诗中的“登楼感怀”,最有名的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白云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很短小,貌似写实,却暗含激昂的哲理,用明晃晃的盛唐气象扫清了王粲定下来的悲伤基调。但是只要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悲伤的基调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被豪迈的意象遮掩住了。《登鹳雀楼》的主题,是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里意识到勇猛精进的必要性。
最后再说一下鹳雀楼。鹳雀楼就在我们运城永济市的黄河岸边重新修建的。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周时期。当初,北周的宇文护在山西永济蒲州黄河岸边的高坡上建起一座高楼,因为常有鹳雀在楼上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高楼称之为鹳雀楼。
当年,唐朝诗人们在行经鹳雀楼时,照例都要登楼题诗,写尽各种苍凉和感慨,众口相传,但今天大家都能背诵的,就只有这首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