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指研究人类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的影响的一种科学研究。
2、一个人对情景的解读(感知、理解和解释)主要依赖两种基本的人类动机:追求准确性的需要(社会认知取向)和追求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自尊取向)。当然还有其他动机,如生物性驱动、要求奖励的需要、控制的需要等。
3、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更准确地说,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4、生活中人们需要两套不同的社会认知:一种思维是迅速且自动的(快系统或系统1)和一种需要更多努力和考虑的操作性思维(慢系统或系统2)。
5、自动化思维: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快系统)
6、图式: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性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作为日常理论家的人们,运用图式进行自动化思考。
7、具体运用哪一种图式进行思考,主要取决于可提取性和启动。【其实就是易得性判断,越容易联想到的越容易被使用。惰性】
8、可提取性:图式和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占据的优越范围,从而使我们对社会性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予以提取使用。有三个原因导致事物可被提取:①由于有了过去的经验,有些图示的可提取性日积月累地得到提高。这意味着这些图式总是很活跃的,并随时准备运用到解释模糊情境中去。②由于眼前的目标所在,一些事物更容易被提取。③由于我们的近期经验,有些图式可能暂时变得容易提取。
9、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10、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中,人们对他人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这就能令我们的图式变成现实。
11、自证预言会让我们的行动和想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没有意识的干预,往往我们意识不到自证预言的启动和发生,因为这一过程是自动化思维无意识完成的。
12、判断法则:人们为迅速而有效的做出判断所使用的心理捷径。【启发性思考】
13、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的心理经验法则。【易得性】
14、代表性法则: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的一种心理捷径。
15、基础比例信息:关于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统计学概念,统计学比例、基础比率】
16、分析性思维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的特征上,而不考虑周围情境的思维方式。这在西方文化中很常见。
17、整体性思维方式:更注重整体的情境,尤其是物体间联结方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在东亚文化中很普遍,例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18、控制性思维:有意识、有目的、主动的并且需要努力的思维。(慢系统)
19、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20、思考抑制: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