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者仁,爱水者智。
或许正因这句话,我总对山水怀有执念,总想走入它们的呼吸与静默。
初到杭州时,因一个“山”字的牵引,我竟误入南山公墓——成了我与这座城市的第一次“对话”。
后来也爬过几座山,却总是匆匆而过,如风拂面,不留印记。
听人说起山路沿途的典故、石刻与秘境,我常常茫然:我真的去过吗?
原来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最易“视而不见”。即便相逢,也不过是“无缘对面不相识”。
我一直盼望有一本书,能带我真正走进杭州的山,不只说路线,更讲故事、人情与前尘。
直到遇见《走,爬山去》——抚过细腻如肌理的封面,我便知道,它正是我所等待的。
这本书中的每一条线路、每一处石刻、每一片藤蔓,都在无声地讲述杭州的过往与当下。
每月一山,途中偶遇的人、不经意发现的小店、寻觅时的惊喜、疲惫时的释然……都成为生活本身的注脚。
作者回音,在杭州长大,离开十八年后重回故地。再走曾经的路,再爬记忆里的山,感悟已截然不同。
她以全身心的爱,如写情书一般,告诉你杭州哪里值得停留、什么值得品尝、何处的秘密只有她知道。
山的高度、坡度、景观、耗时,适合与谁同行、何种天气出发——她细心标注,如友相伴。
你若留心脚下,还会发现石板上绘着的典故,正与眼前的风景悄然呼应。
她从三月万物初醒开始,邀你走入市中心的桃花源——孤山。
赏梅之余,也读懂“孤山不孤,断桥不断”的由来。
你若细心,会看见山壁上“孤山”二字,“孤”字少了一点——
是因古时唯有君王可称“孤”,为避讳,故意少写一笔。
四月天,她教你如何在一小时内约上好友,登一座低矮秀雅的山。
漫步闲谈,拍照停留,听她讲述沿途往事。
宝石山——西湖边最近市区的小山,独立而秀美。
保俶塔、宝石流霞点缀其间,山顶可俯瞰西湖与断桥,四季皆景。
再向西,可接连初阳台、葛岭、抱朴道院、黄龙洞等诸多景点,是许多杭州孩子的第一座山。
若路过“纯真年代书吧”,不妨进去坐坐。
五月的临平公园,花开不绝。
樱花落尽,杜鹃盛放,色彩如莫奈的调色盘,是摄影人眼中的梦幻花园。
整片山坡的蓝色绣球,让人恍如置身云南。
夏天请一定要去九溪。在这里,大人也会变回孩子,重拾最简单的嬉水之乐。
而其他季节来访,也各有意趣。
最热时,不妨躲进玉皇山的紫来洞,再去老玉皇宫吃一碗素面。
秋日不可错过满陇桂雨。
在满觉陇路3号的石屋洞,从雕像排位中你会发现,苏轼也是从“小弟”做起的。
此外,若有人再说白堤是白居易所筑——你可别跟着说错,我也是读了书才明白。
十里琅珰的水杉与枫叶,让你真正看懂何为“层林尽染”。
若想见九曜山最美的一面,需在十二月静待时机——天时地利,缺一就要再等一年。
天竺山趣味盎然。进香礼佛之后走出山门,竟见四个大字:“莫向外求”。
最“俗”又最热闹的,大概是吴山。
山脚下的河坊街汇聚西洋镜、糖人、剪纸、竹编诸多民俗,年节时分,大家都爱带孩子来这儿感受烟火气。
合上书时,窗外的风仿佛也沾上了杭州山间的青草气。
这12条手绘路线,不仅是登山指南,更是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一座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杭州秘境:
春茶初采,竹篓轻摇,指尖还留着炒青时的余温;秋枫满阶,红叶与古道相映,每片叶脉里都藏着往昔旅人的气息。
石窟中可触摸当年匠人的执念,溪水边仍回荡孩童嬉闹溅起的水花——如碎银,如光阴。
不论你是初访的旅人,还是长于斯的老杭州,当你跟着这些脚印上山,你会察觉:石阶会说话,草木皆有记忆。
所谓“仁者乐山”,大概就是如此——与山相望,与过往相认。
这个周末,不妨带这本书出发。
最好的风景与故事,永远,在路上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