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滨海小镇,一座被遗弃在码头尽头的旧灯塔。一个思念着爸爸的单亲男孩和一个叫克蕾儿的聋哑女孩在这里放风筝。男孩“偷走”了女孩的影子,分手时女孩写下了一句话:“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你。”他们约好了再见,却是再也不见。男孩没有再回到那个滨海小镇,来年没有,接下来的每一年都没有。
长大后,男孩历经千帆,故地重游,风筝勾起了他对女孩的记忆。为了寻找到女孩,他历经艰辛,正当陷入绝望之际,一名老妇人帮助了他,告诉他:“克蕾儿,她不是聋子。克蕾儿其实什么都听得到,只是患了某种自闭症,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幸运的是,音乐将她从闭锁的监牢里解放了出来。如今的克蕾儿在国立音乐学院读书,已经成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了!”此外,老妇人还告诉他,克蕾儿当初每年回到小镇,都会用小纸条打听那个放风筝的小男孩有没有回来。
男孩在音乐会上,如愿见到了克蕾儿,女孩却不曾想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已忘记,我曾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次日清晨,男孩再次来到音乐学院,展开老鹰风筝,将其放飞。这风筝承载着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以及此刻全部的希望。当女孩克蕾儿注意到风筝时,她正在厨房泡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吓得把手上的早餐杯摔碎在地砖上。几分钟后,大楼的门打开,克蕾儿朝男孩冲了过来。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对着他微笑,然后从男孩手中抓住了风筝的手柄。在城市的天空里,她用纸老鹰画出大大的“S”和无数个完美的“8”。克蕾儿向来擅长在空中写诗,当男孩终于看懂她写的句子时,他读出:“我想你。”男孩感叹一个会用风筝写出“我想你”的女孩啊,真让人永远都不能忘记。过去如此,如今亦然;童年如此,长大亦然。最好的感情,不是我们从来不曾经历分离,而是哪怕分离再久,也能通过爱找回彼此。
这个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出自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温情三部曲”之一——《偷影子的人》。这是一部令法国人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法国媒体惊叹:销售的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事隔多日,当我拿起这本书写这段文字时,第一时间想不起书中男主人公的姓名(因为作者用的是第一人称),唯独对那位叫克蕾尔的女孩记忆犹新。是不是每个没有了青春的男人心中隐约都会有一段“克蕾尔”的记忆。“有一天你也会这样,在这之前,好好享受青春吧,你不知道它流逝得多快速。”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往往读懂了开头,却猜不透这结局。
这本小说的结构简单,人物关系比较单一,故事情节却一波三折,常常超出读者的心理预期。为了解这种写法,我专门翻阅了几本创意写作学的书。明白只有好故事才会折磨读者。“偷影子”一直是书中扯不断的主线,平缓温情的文字底下蕴含触动心灵的语言哲理。如,写妈妈去世的那段:“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重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我们总觉得人生还长,还有大把大把可以挥霍的时光,却无法预言明天和意外,究竟哪一个会先来。我常常想到妈妈,看电影时、听歌时、吃饭时……最遗憾的是这城市到处都是你,我却找不到你在哪里。只有碰到毫不起眼的小细节时,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深爱的人已经不在的事实。压垮我们的往往不是一件大事,而是小细节的不断累积和突然崩盘。”
读罢,瞬间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