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喜欢Scrum又喜欢王大爷,当我看到王大爷写的《远离敏捷状态的Scrum》,我就在想到底是Scrum错了还是王大爷错了。仔细读完文章以后,我发现Scrum和王大爷都没错,是题目错了,典型的标题党,我竟然还买了这篇文章,王大爷,你这个骗子!
我觉得我大爷的内心深处还是喜欢Scrum的,不然怎么会把自己十几年的敏捷开发经验凝练成血肉塞进骨感的Scrum框架里呢?不然怎么会纠结自己的做法到底算不算Scrum呢?
1.关于Scrum缺乏实践,王大爷说:
一个好的框架应该关注实践(Doing)并通过实践自然达到敏捷的状态(Being);
王大爷的意思是说Scrum太骨感了,说来说去就3355几个角色和会议,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的确,Scrum更像一个框架,定义了应该做什么,至于怎么做涉及较少,就拿Scrum里面最重要的回顾会议来说,一百个团队可能有一百种开法,产生的价值和效果也可能有天壤之别,所以王大爷在文章最后的干货部分补充了回顾会议上应该怎么做:
改进委员会回顾会议
特征:改进委员会小组思考债务提高测量指标的会议
要求:
收集开发团队的测量指标(所有人)
针对测量指标产生技术债务和团队债务任务并明确落实人;
王大爷总结出来的实践绝对值得每一个团队去参考和尝试,但是我想说虽然Scrum的回顾会议缺乏类似这样的实践指导,但是这不正体现了Scrum的简单和灵活之美吗,王大爷现在的回顾会议不也是通过不断的Sprint回顾总结出来的吗。
2.关于自组织,王大爷说:
中国从来就是精英社会,而不是民粹体系。你可能真诚的说:来看看你想干点什么活?他估计会回答你:领导,您说干哪块咱们就干哪块吧。这种状态根深蒂固,并且估计80%的团队成员是这样的。自组织个毛啊!
王大爷说的是大实话,比如我们在尝试任务认领而不是指派的时候,大部分人的态度是无所谓。这让我想起2009年Kent Beck在Agile China大会上分享的时候提到过一个词叫“Pragmatic Idealism”,自组织是是很理想,但是这不妨碍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这个理想的方向前进。虽然我们很难达到自组织的理想状态,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多做一些实践,比如少一些管理和监控,多一些信任和辅导,少一些命令与控制,多一些自主和授权,多给团队直接接触客户的机会,端到端地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3.关于Scrum角色,王大爷为了消灭Scrum Master和Product Owner,引入了一个新的角色叫“改进委员会”
改进委员会
3-9人组成的领导力团队;
职责:
定义迭代目标;
识别债务任务;
改进团队:缩短LeadTime(前置时间)、降低版本缺陷数、提高团队节奏指数、起床指数、纪律指数;
我猜这个改进委员会里一定包含了一个团队的技术专家、需求分析专家、测试专家和项目管理专家,他们是这个团队实力与水平的代表,他们不光有能力还有权力让改进持续发生和落地。
改进委员会和Scrum Master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也是团队的一份子,他们要为团队的改进和交付负责。相信这是王大爷经过多年摸索和验证之后提炼出来的实践,其背后的目的就是把团队打造成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敏捷团队,通过改进委员会发现团队问题,指导团队实践,落实团队改进,最终达到Being Agile的状态。其实无论角色怎么变化,那些重要的事情都在那里,不多不少,关键是那些事情有没有人在做,做得好不好。
所以,Scrum没错,王大爷也没错,对于刚接触敏捷的团队来说,建议还是先“守”简单的Scrum,逐渐明白了Scrum后面的原则和目的之后,再开始考虑“破和离”,多看看别人家的ScrumBut,尤其是王大爷的ScrumB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