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的诗篇,我寻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箴言,我听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断,我触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劝谏……我深刻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财富,浅埋于五千年中华文明之厚壤,待我们去掘迹,去找寻,去珍藏。
虽然如今的时代,已少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的巨人给我们振臂一呼的指引,已无人发出震耳发聩的呐喊和饱蘸血泪地呼唤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书的价值,并不因此而折损。
读书,是一种学习和借鉴,一种不亲身经历苦痛而得其经验教训的捷径。有人说“成功没有捷径”,而连“捷径”这两个字都不敢想只会埋头苦干的人也并不值得歌颂吧?犹太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而上帝造人的时候也并没有区别对待,所有人种都是平等无差异的。那么犹太人的智慧来自哪里呢?遗传吗?那在这遗传的最始端是什么?有调查显示犹太人年均阅读量为60本书,俄国人55本,韩国人7本,中国人仅有0.7。通过这些数据,我偷窥到了智慧的奥秘。
或许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已随历史的洪流淡去,如今的社会发展态势也并不接洽或者排斥埋头书海似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人们越来越提倡走出去看世界的胆大与抨击传统的背叛。我们的市场经济要的是能从一堆数据方程里找到规律的人,能于万人跟前滔滔不绝的人,而不是执笔妄谈抱负,意凝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的心比天高的伟大思想家,因为时代变了,追求,也变了。
根据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路线,个人的成长,是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紧密联系的。而首要的“修身”,我们可以大致地与读书划等号。读书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成长成才的阶梯,没有那一个人能离开学习穷其一生去把吃饭穿衣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学会,因为社会有分工,不需要我们那样做,我们能用相对短暂的学习,去塑造能无畏地横行于世间的灵魂。
但是今天,我们到底是为谁而读书呢?为“中华之崛起”吗?
我并不想给出如何模棱两可的答复,却也不得不给出那样的答复。“学而优则仕”的竞争规则亘古不变地依循,给读书加入了更多内在和外在的动力:努力读书,从内在来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能让我们进入我们没有机会去到的世界,看没有机会亲历的风景,能深化我们的内在,提升我们的境界,升华我们的思想,不庸俗不败落;从外在来看,读书能给我们更多的攀升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读大学考研考公务员入仕参政,才会有机会服务人民,贡献自我的机会,才不再是芸芸众生中的渺小,才人尽其才,才能为国家创造价值,才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这也应该是众多莘莘学子的梦想和追求,也被看作是比较成功理想的路线。综合来说,读书既是为自己而读,又是为国家而读。
根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定律,我深刻地认识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非天马行空的臆想。如果中华大地上的每个子民都能发奋图强地读书笔耕不辍地书写,都能按我们理想的方式存在并思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指日可待,中国梦也将梦想成真。
徜徉于现时代中国的风尖浪口的我们,被命名为祖国精英的大学生,担任着“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是不是该以一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斗志、悬梁刺股的精神去拾起那满覆尘埃的灵魂大米,去再一次追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