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天叫醒你的是什么?是尿意?是梦想?还是闹钟?我从来不用闹钟。小时候,每天被妈妈从温柔逐渐变成怒吼的声音叫醒,后来每天从所谓的“morning call”暖暖的声音中醒来。那么些年,我就是这样被宠坏了,以至于很讨厌闹钟的声音,觉得它冰冷,强硬,让人失去了刚从睡梦中醒来撒娇的欲望。我固执的认为如果每天都是以这种冷漠的方式开始,那一定是冷冰冰的一天。再后来,妈妈不在身边,“morning call”也离我远去,为了不让一个人的日子显得那么生硬、冰冷,我依然坚持不用闹钟,因此便养成了睡觉不拉窗帘的习惯。如果不能在满满的爱中醒来,那么就伴着清晨洒在床头的第一缕阳光开始新的一天。
02
最近,比晨曦更早来到的是“简书”的提示音。没错,每天六点半左右,手机总是密集地发出滴滴声,一开始还不明就里,不耐烦的拿出手机,心里嘀咕“都已经静音了,为什么还总是有声音”,一看才发现是简友更新文章的提示音。如果六七点更新就意味着简友们四五点甚至更早就要起床写作,而每有一篇新文章发布,只有一声“滴”,那么,密集地滴滴声背后则是无数拼搏的简友。机器声固然冷漠,但如果每一个滴声都代表着一篇辛勤耕耘的习作,那么每一次滴声便是一句鞭策,我已渐渐喜欢上这种催人奋进的“新闹钟”。
03
简书里很多牛人都常年保持着日更的状态,我刚入简书时,也努力做到日更。每晚十点多把一切安顿好后开始构思,凌晨十二点到一点之间发布,偶尔写的艰涩还要熬到半夜两三点。写作时大脑高速运转,写完一段时间还处于兴奋状态,久久不能入睡,这么维持了一两周以后,有次照镜子,我被自己暗黄的脸色吓了一跳,我开始意识到不能熬夜,太伤身,即便身体暂且可以拿来透支,但这张原本就不怎么美的脸,我是万万舍不得伤害的,无奈只能渐渐放缓了更新的步伐。我深知日更对于一个写作人的意义,持续的思考和写作的惯性对提高写作水平非常重要。于是,我又开始试图日更。可是,白天工作加带娃,是肯定没有时间的,写作不比别的,它需要整块的时间,那些碎片化时间最多用来想些素材,熬夜又太伤身,因此只能向名人们和简友们学习——早起。可是,直到今天,我竟没有一次早起成功的,我甚至连设闹钟的勇气都没有,我太了解自己了,就算设了闹钟,我也会按掉继续睡。早起,我做不到,就只能眼看我的简书更新越来越慢。
04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讨论过早起的问题,我说:“这点我很佩服我妈,她几十年如一日,都是四五点起床,只为了给家人变着花样做早餐”朋友不以为然说:“你妈那是习惯了,而且年纪大的人睡不着。”曾经,我也那么认为。年少不懂事,并不觉得妈妈早起做早餐有什么大不了,甚至觉得没必要,出去吃更方便选择还更多。因为不懂事,不理解北方的冬天零下十几度,妈妈只不过想让我吃的饱饱的,全身暖暖的才去上学的那份苦心。因为不懂事,非但不体谅,还挑食,简单的面、粥不愿吃,所以妈妈要更加早起,变着花样做我爱吃的早餐。现在,我懂事了,经常对妈妈说:“早餐简单做点吧,你不用那么早起”,妈妈却说:“早餐最重要,一定要营养,要吃的像皇帝,再说了,你中午不回来,晚饭又说减肥要少吃,只有早餐能好好在家吃”。母亲总是有早起的理由。
05
科比见过每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村上春树每天四点起床开始写作,苹果CEO库克每天三点四十五分起床工作,简书大牛们每天清晨准时更新。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一般人肯花时间,并且都格外会利用早晨的时间。如果说熬夜是一种自我放纵,那早起,则是对自我最大的考验。人人都有惰性,尤其早上,尤其冬天,谁不贪恋温暖的被窝。所以,能让人坚持早起的是什么?是爱。是对事业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热爱,和对家人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