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可以增长人的知识才干,学习可以拓展人的思维,学习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全新世界。
在“学习共同体”中落实好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上好课,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学习挑战及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倘若要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单单靠教师的个人努力还是不够的,最必不可少的是还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让每个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特性
说到深度学习,我们不得不对深度学习和浅表学习做以区别。
浅表学习主要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识记。它的特点是接受的知识广而杂,学生对这些知识难以整合迁移,或者对这些知识不能达到理解与融会贯通,从而形成的是浅层次的认知,不容易在知识之间建立起深度连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大多只是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也是短暂的,建立的大多是表面的联系,达不到学习的深入与贯通。
深度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学习,学生主要形成的是对知识网络的构架,比如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所学知识建立起框架,学生在这种深度学习中形成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并融会贯通后升级的。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内在动机被学习探究本身所强烈吸引的。学生对知识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能充实愉悦的与他人建立深入合作的学习关系,他们乐于学习,愿意长期建立合作学习关系,对问题能够相互深入理解并思考,然后形成自己延伸性的高阶思维。
二、深度学习对学生专业成长有助推作用
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上都会成长,学生也有他的专业成长:1.身体的成长 2.心智的成长 3.知识的成长 4.认知的成长等等。
要实现学生良好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要有润泽自然、幸福温暖、信任关怀课堂;2.要有学生真实的学习发生;3.要有深度学习发生;4.要有优异的学业成绩;5.要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学共体的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度,一定得由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虽然掌握知识是必要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为了最终进入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这就得对所学知识学会运用、迁移和创新。
在深度学习里,老师不是把知识平移、传输、灌输给学生,而是由老师带领学生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情境与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换言之,学生并不静待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入”知识发现知识发展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形成”和“再发展”过程。
因此,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学习知识都是手段,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到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了解并认识到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与精神境界,具有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社会人。所以深入学习更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益于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更具有长远性。
三.深度学习要发生必备的条件。
深度学习要发生,就得具备以下几点: 1.师生间要有信任关怀、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内心一定是安全的。 2.学生课前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初读体验。 3.学生在课堂探讨中能生成自己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得到同伴的帮助并进行合作交流解决。 4.学生通过学习,一定会发生高品质的交流探讨。
四、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学习
1.学生学习的环境创设上:学生的内心必须是安全温暖的。
建立起安全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外在的教室环境,更是内在的学生内心环境。
作为教学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始终对孩子们微笑,产生亲切感,并站在孩子们的正中央,有时就要弯下身去,与学生等高的倾听他们的心声表达,不可总是高高的站在讲台上,和学生形成不对等的关系。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始终微笑的面对孩子,并且侧身的站在孩子的旁边位置,让所有的孩子都不要因为是老师而产生有畏惧感,老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敢于思考、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学习型课堂。
作为听课的老师,在课堂观察学生时,对所观察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和他微笑着交谈,对他友好的拥抱,消除他的恐惧感,尽量不让他一节课,因为你坐在旁边观察他而感到很拘束、很紧张,很不自然,这样的话他的学习就不能全身心的放松,表现出的学习也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学习状态,观课者所观察到的也就不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情况。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是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相结合在一起的。
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只有个体的自主学习,才能展开学生小组的协同学习。协同学习是小组成员中不同理解、不同观点汇集在一起,思维开始碰撞并有了思维的迁移升华,在个体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协同学习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学习。
3.学习任务的设置上:一定是冲刺挑战性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最为关键,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开放,一个开放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发散;问题的设计也一定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学生在问题实施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对问题有新的思考,学生自己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比如人教版教材李森祥的《台阶》一文,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父亲奋斗了大半辈子,建造好台阶后人老了,身体也垮了,有人认为这位父亲艰辛这半辈子是应该的,有人认为父亲这样艰辛半辈子是不应该的,你怎么看?这样一个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父亲的形象,从而探究到中国农民艰苦一生、坚韧不拔的品质、探究到作者在文中写父亲时所运用到的出神入化的语言刻画、还可以探究到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等等。学生有探究价值,并能生发出新问题。
4.学习机会的设计上:给予学生的是平等学习权和平等的话语权。
课堂学习中,总会有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存在,围绕一个问题,让他们都有机会自主探究学习,让学习的权利得到每个学生平等的实现。通过他们个体的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再进行平等的协同学习,他们就会有不同的或者全新的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一个人讲观点,其他人认真倾听,让学习权和话语权平等的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5.学习时间的安排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反思我们的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大多会是优等生的专利,老师提出问题,中等生和中等生还没有反应的过来,老师会在个别优等生的回答之下进行到下一个环节,这是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习的严重遗漏。
其实许多问题的提出是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快速的给学生相关的理解与引导,不能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认真的思考。教师要学会等待,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让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不仅落实并达到深度,这样的学习及答案才是最有价值的。
五.深度学习到底深在哪些方面:
1.老师要有深度的学习设计。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与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深度的学习,就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有价值的问题探讨中,他们的思维得到深度的生发,老师要引领着学生去挑战有深度的问题,从而学生才会有思维的拓展,所以老师设计有深度的学习问题及学习型的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2.学生要全身心地深入学习。
课堂教学中,老师设计问题要根据学情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要让全班的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之中。不论是个体学习还是协同学习,他们都有自己的学学习观点可发表,在自己独立的学习中有自己的观点,在自己观点成熟之下,他们协同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有思维之间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是深度的学习。
3.学生要有深入的思维过程。
当老师提出一个主问题之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探讨这个过程,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老师一定要引导他们从文本的浅层学习到对文本的深度学习。这个学习过程一定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不能停留在浅表层面,也不可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下去,让学生体会到整个学习过程。
4.学生最终要有丰富的学习成果。
所谓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的所学所获。对于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些是知识层面的,有些是能力层面的,有些是思维层面的,有些还是方法层面的等等。只要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学习,把每个人的学习都落在实处,他们的收获绝对是多多少少都有的。
深度学习能克服学生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获得高度的统一,使得所学的知识实现其本应有的价值归位,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学习实践中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即教学相长。
学共体课堂上的深度学习,能让我们倾听到学生思维的“交响乐”,能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延伸,更能够使学生形成有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