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好说话,别人越不把你当回事——谈“破窗效应”

生活中总能看到一些“老好人”:明明自己占着理,却总担心“麻烦别人”。可越是这样小心翼翼,反而越容易被人怠慢、忽视。

就拿去按摩店这件事来说吧。技师迟到了,他说“没事”;按摩中途技师去处理私事,他假装没看见;甚至对方提出“后面客人着急,给你少按10分钟”,他也点头答应。结果呢?下次再去,技师直接把他的预约排到最后,按摩时还敷衍了事,本该40分钟的项目,30分钟就草草结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越是客气忍让,对方就越觉得“他的感受可以忽略不计”。

朋友相处时,也常遇到类似的情况。第一次,对方借20块买奶茶,说“回头转你”,结果没还。你心里想“金额不大,提了反而显得小气”,没好意思说;过阵子对方又借100块打车,还说“发工资就还”,最后还是没动静,你依旧没开口;后来对方直接借500块说“急用”,你催了两次,对方还推说“最近手头紧”,甚至反问“你还差这点钱?”。你对“小拖欠”一再宽容,无形中让对方觉得“欠你的钱不用急着还”。

合租场景里,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室友第一次没打招呼就用了你的洗发水,你心想“一点洗发水而已,算了”;过几天,他又用了你的洗衣液,你还是没出声;到后来,他直接开始蹭你的饭,甚至把你的充电器擅自带走,还说“反正你也不用”。你最初的“无所谓”,早被对方解读成了“你的东西,我可以随便用”。

这些看似不同的经历,其实都指向同一个心理现象,那就是“破窗效应”。这个效应是说:一扇窗户被打破后,如果不及时修补,很快就会有更多窗户被砸烂;同样,一次小小的退让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后面的底线就会被一步步蚕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事事斤斤计较。关键在于,“好说话”也需要有分寸。该明确说“请按约定时间服务”时,别含糊其辞;该提醒“借的钱该还了”时,别犹豫不决;该指出“请不要随意动用我的物品”时,也别不好意思。要知道,你的底线最终只能靠自己来守护。

(复杂的心理学、难懂的现象,拆成日常故事就好懂。关注我,多懂点生活逻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