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重症拖延症患者,换句“自暴自弃”的调侃,那应该就是“懒癌”晚期。
曾经,我想注册个微信公众号,拖了一年才注册;又拖了一年,才更新了第一篇稿子;曾经,我买了很多书,买的时候欣欣然,却可能一年都翻不完;曾经,我暗自打算好这周末打扫卫生,但经常一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动,还想着要不下周末吧;曾经,我会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来迷茫闲聊,用最后两天加班加点赶出工作……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也尝试着想要看一些治理拖延症的书,但无可救药的是,我居然连这类书都看不下去。有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差点绝望了,明明内心会窜着一股焦虑的小火苗,怎么就不能好好调整状态去改善呢?还是说,我就应该接受现状,安心上班,平淡生活?
我不说猫叔的小灶群有多神奇,但它确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慢慢改变我,尤其是拖延症。就像如果你听过一遍“做,就对了”,那或许只是一针短暂的鸡血;如果你反复听到,反复看到,反复遇见正在行动的人,那潜移默化中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哪怕仅是在“剽悍晨读”,这个概念也时不时会被提起,比如《做,就对了》、比如《微习惯》、比如《想得太多,做的太少!7天让你摆脱拖延症》等等。
在这种概念的反复灌输中,最近一段时间,真的发现困扰已久的拖延症有微小的好转迹象。比如,吃完饭立刻就把碗洗了,觉得地上脏了立刻就去拿拖把,觉得要看书了就立刻翻开书,觉得应该写晨读了就立刻打开文档,觉得要给孩子洗澡了就立刻去放水……很多微小的事情被立即行动串联起来后,连心里都感觉神清气爽了。
把迷茫的时间拿来做事,其实也不是那么难
曾经,我一直觉得自己很迷茫,总感觉“有劲没处使”的焦虑。但同时,我又会不断地在各种事情上拖延,直到把自己拖到暴躁。不过最近,突然有了一点小小的感触,那就是把闲聊、发呆、看剧等等各种时间都进行量化。
原来我在感觉“做这个也不想,做那个也不想”的时候,会告诉自己“那就不如放松一下吧”,于是打开电视、找人闲聊、甚至发呆,经常时间没边没际地过去,事情也都拖拉下来了。但是我现在把这些都当做一件事情来看待,然后就想,是看电视重要呢,还是看会书重要呢?是找人聊天重要呢,还是写个晨读重要呢?是发发呆重要呢,还是陪孩子做游戏重要呢……
我发现一旦这么去对比之后,心里很容易就会判断出答案,天平会很自然地倾斜在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头。于是,有了选择,就立刻去做。当然,在完成当天的重要任务之后,这些“放松”的流程也会出场一会会,但基本不会耽误其他事情。
10秒“开机”,在最短的时间内,还清欠下的债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准备开始工作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定是打开电脑。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给自己10秒钟“开机”进入状态,先写一行字,先洗一个碗,先翻一页书……有了这个程序之后,做完整件事情也就没有那么难。
接下来,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完成目标任务的最短时间,并以偿还欠债的心态来完成它,这样做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就以我自己最近每天写晨读的状态为例,每天我规定一个小时写晨读感悟,以此加强内心的紧迫感。同时,又暗暗告诉自己,如果写不完感悟,那就是欠了“剽悍晨读”一个债,怎么想怎么不舒服。
按照以往的工作习惯,上午如果在办公室,且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我一般很难让自己进入状态。所以现在索性就利用上午一小时来写晨读,把当日的工作压缩到下午完成。相反,事情来得及做了,晨读也来得及写了。
时刻提醒自己,把浪费的时间追回来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拖延症貌似微有好转,但大概因为之前的“懒癌”将要深入骨髓,所以时不时还是会陷入走神的状态。于是,当我一旦发现,自己刷手机或者浏览网页已经超过了十五分钟,会立刻提醒自己放开手机、关掉网页,继续调整状态进入做事状态。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只要慢慢有所改变,我相信就是好的。
OK,今天话有点多,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给大家。希望在未来越来越好的道路上,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加油,期待看到2017年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