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全集购回有月余,在这之前,他的作品确是零零碎碎看了不少,可是印象不深。那日,翻杂志,看到他的一篇《黄油烙饼》,一下子便钩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回忆,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娓娓道来,不讲大道理,却处处显智慧。
这两日,便是放开了读。《七里茶坊》、《八千岁》、《受戒》、《詹大胖子》,一路读来,觉得好喜欢。可是,一旦读到他老人家谈吃的那些文章,那么多篇幅,更是觉得这个人的可爱与有趣。他的作品信息量特别大,总能文章之外获得意外的收获,这于他的博学多识,爱好广泛有关。
特别欣赏他那淡淡的,没有功利,随性幽默的文风,喜欢他那随和温文,不躁不愠的性格。读他的作品,不紧不慢,淡淡的香,微微的甜,不刺激,不懈口,平和而温暖的让人享用。所有的美食,一样样拎来细说,以极其平民化的视角,以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味蕾,带着我们尝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故乡的食物》里,文章一开头,他便介绍了最普通的吃食——炒米。还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此句一读,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全身都暖了起来!童年去亲戚家走动,那一碗热腾腾的泡炒米,有时下面还卧着两只白胖胖的水飘蛋,这样的记忆犹如昨日般鲜活起来!
《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
《端午的鸭蛋》,有他对故乡的怀念与骄傲,甚至还了带一点狡黠的童趣:“我的家乡是水乡,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字里行间,若有若无地透着一点淡淡的乡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弥漫在空气里。
其实,汪先生不但文笔好,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制作美食的能手,为朋友制作的干烧萝卜,自己发明一些菜肴等都是这方面的体现。在业余的时光中,还会画一些画写一些小诗送给朋友。不过,在他谈美食的文章中,隐约像读菜谱的感觉。可是,他的文章,还妙在题目上啊,好“大气”的如,谈“肉”的拟个“肉食者不鄙”,写“鱼”的加个“鱼我所欲”,好笑吧,这就是性格,这就是个性。
我喜欢,汪先生笔下哪些平常的事物,透露出的是生活中的情趣,家乡的见闻,息风民俗,在普通的事物中充满了哲理。其实,在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困境,多少年的风雨人生,汪曾祺平静的面对。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想,惟有这份美,才能撑起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人世中,始终保持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