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当然,小时候也没有很深去体会背后渴望自由、渴望超脱诸类的情感,只是隐隐觉得先生是不是和我一样不是那种能够享受一个人的狂欢,不能享受独自的时光。渐渐地就给自己下了定位,我是一个不能安静的人。
加入读书会以来,不知是巧合还是偶然,接二连三接触的文章偏又都和“独”的主题息息相关,我是抱着“我就不信自己不能一个人很好体会”的心情选择了这些作品。很高兴,“独”不等于“安静”。
独处的时候,也许适合安静,也许你会发现更多平时被繁华掩盖的喧闹。
平凹先生的文字中,草木花石,尤其是本章重墨的石头,都鲜活得有了生命。
《狐石》中我最爱这一句话,似乎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都存在这这么一份缘分,而这缘又恰需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到圆满,差一分差一厘,都要与浪漫错失了。
《三目石》算是此章中最爱的,生命若自混沌而生时生有三目,何以当世界变清明开始却退成二目。印象中,有三目者,也仅二郎神一人,第三只眼被传为“天眼”。犹记起一句话,“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想想,有的人来在世上一遭,何不是瞎走了一番。
有句诙谐的话叫做“能与馋相抗衡的便只有懒了”,人是最爱抄捷径的(不信看中国爱走后门的风气呗),上次与小翠姐闲聊时说起,我们看书不正也是抄捷径么,我们看书不正是瞒着周遭的人,偷偷睁开第三只眼瞧没经历过的人事,没看过的世界么!
后来的《说自在》与《夜籁》,让我想起那次去湘西凤凰的经历,说不上好,回想起来,只有商业化后的叫卖招揽声,没有月下送歌的傩送,也没有梦中悬崖上采虎耳草的翠翠。那段时光,似乎停留在那一代人的回忆里。有时候在想,我们在寻找的是什么呢?
我想,如果家中的老宅没有因为岁月侵蚀需要拆迁,我大约也不能在那里长久的呆着,也只会逢年过节回去小住,因为我放不下现代社会便捷的生活。
而回想起老屋,总是美好的,时常忆起小时候,最爱在下雨的日子里,搬条小板凳坐在檐下,看着从檐边滑下的雨滴落在石板上,将早已凿落的痕迹打刻得更深。久看无聊了,又忍不住伸手打乱这串串落珠。大了,在城市里,雨更多是滂沱的,雨天是阴暗的。不像那时,透过雨滴看过去的,是大片大片苔草的青绿。
今年,老屋因为成了村里的危房,最后的几堵墙和老柱也在推土机的工作下赫然倒下了。才发现,小时候迈腿奔跑好久才能逛完的宫殿,遗留的地基,我如今走上两分钟就是一周的丈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