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没时间写了,摘抄一点完成任务吧。
阅读,其实是邂逅的旅途,阅读时,总会邂逅一些直击人心、发人深省甚至令人泪流满面的句子,总会邂逅那些让我们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甚至刻骨铭心的话语。这时,我们要捡起古老的习惯:抄下来。
古人读书强调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好理解,是用眼睛看。“学而不思则罔”,“心到”是阅读真正发生的必要条件,读者没有用心去领悟文章的思想和主旨,这样的阅读只能说是“虚假阅读”,或者“浅层阅读”。“口到”倒是一道选择题,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大声朗读、吟诵,有人习惯默读,也有人热衷边看边低声读。“手到”也不是“必需品”,它不是阅读的“标配”,然而却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的“营养品”,如果善于用笔的话,无疑对于提高阅读品质会有很大的帮助。
假如他的手里拿着一支笔,一边读,一边让笔跟着目光移动,或者及时将重点画下来,他的注意力始终会关注在阅读上,不会流离。
写本身是输出的过程,是对所读的内容咀嚼、消化,再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形成自己文字的过程。
俄国大文学家契诃夫有个很夸张的说法:“请你尽量多地写,请你写、写、写——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
制作思维导图,再阅读中提炼要点,整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思维导图是帮助阅读和思考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动笔写作前重要的构思工具。
余秋雨还说:写作是许多人必备的素质。在这个识字已经比较普及的时代,写作首先是练习一种与社会、与人沟通的方式。如果学会了写作技能的话,实际上就学会了一种与人沟通的方式。所以练习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任务,更是学习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真正的“阅读巅峰”是发生在学生阅读文本结束后,因为阅读后的提问和思考更多地体现在生成和创造上,将文本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
优秀的作家在写作时,是不会把所有的思想或观点都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而是或多或少地用一种隐含的方式表达思想。要理解作者的意图,从字面阅读到深层阅读,需要读者的推理,从字词中寻找意义线索,挖掘字面的隐含意义,推测作者隐含的意图和态度,也是意义深刻的隐喻。
优秀的读者,就像一名水平高超的侦探,根据文字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挖出含义以及思想的“真相”。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曾说过:“交流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审辩式思维能力是阅读素养中的三个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分析、推理和判断,以及抽象和归纳文本,不仅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本身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重要。在某种意义上,阅读不是用眼看的,而是用心读的,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
今天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