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我们介绍一种新的数据结构堆(Heap),“堆”是实现“优先队列”的一个高效的数据结构。首先,我们来认识“优先队列”。
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是从下面的这种场景中抽象出来的数据结构。
例:班级里要选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参加程序编程竞赛,此时我们只会关心第 1 名是谁,第 1 名本人不想参赛了,或者说第 1 名因为其它因素不符合参考资格,我们才考虑第 2 名,但也是从剩下的那些同学中挑出第 1 名。即当前我们只关心当前“最优”的那个元素,第 2 名及其以后的同学都不考虑了。
“优先队列”相对于“普通队列”而言。“普通队列”的性质是“先进先出,后进后出”。“优先队列”由元素的优先级决定出队的顺序。
普通队列 | 优先队列 |
---|---|
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由进入队列的时间顺序决定。 | 出队顺序与入队顺序无关,只与队列中元素的优先级有关,优先级最高的元素最先出队。 |
更多优先队列在生活中的例子
“优先队列”更多地应用于动态的情况,即数据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而是随时都有可能来新的数据,此时新数据与旧数据在一起选出“优先级”最高的那个元素。比如以下场景,重点理解“动态执行”这个概念:
1、医院看病:重症患者往往优先治疗,即使他是后来者;
2、操作系统:选择优先级最高的任务执行;
3、上网:服务端依次回应客户端的请求:通常也是使用优先队列,优先级高的客户端优先响应;
下面是一个静态的例子。
例:从 个数中选出最大的 个数。
这个问题我们抽象成数学表达就是:在 个元素中选出前 个元素。
1、如果我们使用之前学习的排序算法,时间复杂度为:,即先排序,再取出前 个元素。此时,这个问题的时间复杂度完全由使用的排序算法决定。
2、如果我们使用优先队列,那么解决该问题的时间复杂度为:。与使用排序算法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只要维护有 个元素的数据结构就可以了。在这一章的末尾我们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优先队列的主要操作
“优先队列”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结构,有两种“优先队列”。一种“优先队列”每次可以从中拿到我们定义下优先级“最高”的元素,即“最大堆”、“大顶堆”、“大根堆”,另一种“优先队列”每次可以从中拿到我们定义下优先级“最低”的元素,即“最小堆”、“小顶堆”、“小根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们下文所指的“优先队列”都是指每次可以拿到优先级“最高”元素的优先队列。
“优先队列”的主要操作有:
1、入队
2、出队:优先队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出队的时候总是取出优先级最高的那个元素。
如果不考虑时间复杂度,“优先队列”可以有以下两种实现方式:“无序数组”和“有序数组”。
实现1:无序数组。放入的时候,直接放在数组的末尾,时间复杂度:。每次拿出元素之前,我们都排个序,或者像“选择排序”那样,把最大的那个拿出去就好了,时间复杂度是:。
实现2:有序数组。每次放入元素的时候,我们都排个序,像插入排序内层循环那样,保持数组的有序性,时间复杂度 ,把最大的那个拿出去 。
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平衡了入队和出队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这种数据结构就是堆。
三种数据结构对于实现优先队列的时间复杂度的比较
实现优先队列的数据结构 | 入队操作 | 出队操作 |
---|---|---|
普通数组 | ||
顺序数组 | ||
堆 |
说明: 表示以 为底的 的对数。
在 个元素中选出前 个元素。使用普通数组或者顺序数组,最差的情况是 ,使用堆可以将时间复杂度降到:。事实上,时间复杂度是 与 的差异巨大的。理解这个事实是我们掌握堆以及相关算法的基础,正是因为使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提高了我们算法的执行效率,我们才有必要来研究堆,使用堆。
我们发现,不管是“入队”还是“出队”,总有一个操作得把“优先队列”中的元素都看一遍。而“堆”就是这样一个数据结构,能把 降到 。
综上所述,“堆”是实现“优先队列”的高效的数据结构。“堆”有“最小堆”和“最大堆”,和上面一样,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我们下文所指的“堆”都是指“最大堆”。
什么是“堆”
通过上一小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堆的入队和出队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它的形状看起来像是一棵树一样。
形如下面形状的一个结构就是“最大堆”。
“最大堆”的性质:
首先,“最大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从形状上看,除了最后一层之外,其它层结点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并且最后一层的结点全部集中在左侧。
“完全二叉树”的特点是,可以使用一个数组保存“完全二叉树”,而不必引入树形结构。这样既可以利用数组元素可以快速访问的特点,又让结点和结点之间形成了“父”与“子”的结构关系。
其次,任意一个结点,如果有孩子结点的话,孩子结点的值一定不会大于父亲结点的值。
如果一个数组中的元素,有如上特点,我们称之为堆有序。堆有序不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升序”或者“降序”。如果把数组排成“完全二叉树”的样子,且满足第 2 条,这个数组就是“堆有序”。这里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数组的 号索引不使用,从 号索引开始使用,这只是一种习惯,因为这么做父子结点的索引关系更“好看”一些,仅此而已。到从 号索引开始使用的堆也是可以的。
下面我们从索引从 1 号开始,自上到下、自左到右,标记,即显示成结点的旁边黑色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数字的排列形成的规律。正是因为“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有如下的规律,我们才可以很方便地索引数组中的位置,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使用数组而不是使用树来实现堆。
规律1:一个结点的左结点(如果有的话)的索引是这个结点的编号的 倍;
规律2:一个结点的右结点(如果有的话)的索引是这个结点的编号的 倍 。
从子结点索引找到父结点索引:,注意这里不能整除的时候需要向下取整。
从父节点索引找到两个子结点索引:,。
这个两条性质不用记,我们只要拿一张纸,画一个像上面一样图,就非常清楚了。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先写出“最大堆”的框架。
Python 代码:
class MaxHeap: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 我们这个版本的实现中,0 号索引是不存数据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 因为数组从索引 1 开始存放数值
# 所以开辟 capacity + 1 这么多大小的空间
self.data = [None for _ in range(capacity + 1)]
# 当前堆中存储的元素的个数
self.count = 0
# 堆中能够存储的元素的最大数量(为简化问题,不考虑动态扩展)
self.capacity = capacity
def size(self):
"""
返回最大堆中的元素的个数
:return:
"""
return self.count
def is_empty(self):
"""
返回最大堆中的元素是否为空
:return:
"""
return self.count == 0
Java 代码:
public class MaxHeap {
private int[] data;
private int count; // 堆中真实元素的个数
public MaxHeap(int capacity) {
// 开辟数组空间(整个数组存储从索引 1 开始)
data = new int[capacity + 1];
count = 0;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count;
}
// 当前堆中的元素个数是否为 0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return count == 0;
}
}
下面我们介绍如何保持“最大堆”数组的堆有序的性质。
“最大堆”的第 1 个重要操作:向一个“最大堆”中添加元素
向“最大堆”中添加一个元素,对应优先队列中“入队”这个操作,同时还要保持“最大堆”的性质,即根元素是“最大堆”中最大的元素,并且除了根结点以外任意一个结点不大于它的父亲结点。这个操作叫做 shift up
。
向“最大堆”中的添加元素的时候,首先添加在数组的末尾,这是因为移动次数最少,然后进行调整,使得调整后的数组仍然满足最大堆的性质。
具体步骤如下:
1、新加的元素放在数组的末尾;
2、新加入的元素调整元素的位置:只与父结点比较(不必与兄弟孩子比较),如果比父结点大,就交换位置,否则,可以停止了,这个元素就放在当前位置。
为什么我们要在数组的末尾添加一个元素呢?可不可以在开头、中间?既然我们使用数组来实现堆,对数组添加一个元素来说,实现复杂度最低的操作就是在数组的末尾添加元素,如若不然,要让数组中一部分的元素逐个后移,因此在数组的末尾加入元素是最自然的想法。但是在数组的末尾添加了一个元素,此时的数组就不满足堆的定义(性质),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去维护堆的定义(性质)。
如何维护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 shift up
把新添加的元素放置到合适的位置
在数组的最后位置添加一个元素,新加入的元素只和父结点比较大小(无须和它的兄弟结点比较),只要比父结点大(严格大于),就往上走,否则停止,这个新添加的元素就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同时也调整了部分元素的位置。循环这样做,这样的过程叫做 shift up
,shift up
也叫 swim
,是“上浮”的意思。
Python 代码:
def __shift_up(self, k):
# 有索引就要考虑索引越界的情况,已经在索引 1 的位置,就没有必要上移了
while k > 1 and self.data[k // 2] < self.data[k]:
self.data[k // 2], self.data[k] = self.data[k], self.data[k // 2]
k //= 2
有索引就必须要考虑索引的边界问题,就是这里说的 h > 1
,因为当 h = 1
的时候,元素已经在堆顶, Shift Up
操作没有意义。
另外和“插入排序”的优化一样,先存一下这个可能会上移的元素,通过逐层赋值,实现与逐层交换上移等价的操作。
Python 代码:shift up
的过程可以转化为多次赋值
def __swim(self, k):
# 上浮,与父结点进行比较
temp = self.data[k]
# 有索引就要考虑索引越界的情况,已经在索引 1 的位置,就没有必要上移了
while k > 1 and self.data[k // 2] < temp:
self.data[k] = self.data[k // 2]
k //= 2
self.data[k] = temp
shift up
是 insert
的一个子过程,有了 shift up
,insert
函数就可以很快写出来 :
Python 代码:
def insert(self, item):
if self.count + 1 > self.capacity:
raise Exception('堆的容量不够了')
self.count += 1
self.data[self.count] = item
# 考虑将它上移
self.__swim(self.count)
最大堆的第 2 个重要操作:向一个最大堆中取出元素
根据堆有序的性质,根结点是堆(数组)中最大的元素,即索引为 的元素。从最大堆中取出一个元素,即是取出根结点元素,同时还要保持最大堆的性质。
根结点取出以后, 号索引位置为空,于是我们将当前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放到 号索引的位置,这样做是因为交换和移动的次数最少,这种想法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并且保持了完全二叉树的性质,但是此时数组并不满足最大堆的性质,我们就要进行 shift down
的操作使这个数组保持最大堆的性质。
shift down
的具体操作步骤:从 号索引开始,如果存在右孩子,就把右孩子和左孩子比较,比出最大的那个,再和自己比较,如果比自己大,就交换位置,这样的过程直到“不小于两个孩子结点中的最大者”。
同理,我们可以写出 shift down
的两个版本:
Python 代码:
def __shift_down(self, k):
# 只要有左右孩子,左右孩子只要比自己大,就交换
while 2 * k <= self.count:
# 如果这个元素有左边的孩子
j = 2 * k
# 如果有右边的孩子,大于左边的孩子,就好像左边的孩子不存在一样
if j + 1 <= self.count and self.data[j + 1] > self.data[j]:
j = j + 1
if self.data[k] >= self.data[j]:
break
self.data[k], self.data[j] = self.data[j], self.data[k]
k = j
说明:当我们从 1 开始存放最大堆的元素的时候,最大堆的最后一个元素是 data[count]
。
在完全二叉树中,如何表示有孩子?其实有左孩子就够了。这里的循环条件是 2 * k <= count
,等于号不能漏掉,自己手画一个完全二叉树就清楚了。
在结点存在子结点的情况下,先判断是否存在右孩子,如果存在右孩子,就一定有左孩子,然后把右孩子和左孩子比较,比出最大的那个,再和自己比较,如果比自己大,就交换位置,这样的过程直到“自己比左右两个孩子都大”为止。
和上一节 shift up 的优化的思路一样:逐渐下移的过程可以不用逐层交换,借用插入排序优化的思路,多次赋值,一次交换。于是,我们有了版本 2 。
Python 代码:
def __sink(self, k):
# 下沉
temp = self.data[k]
# 只要它有孩子,注意,这里的等于号是十分关键的
while 2 * k <= self.count:
j = 2 * k
# 如果它有右边的孩子,并且右边的孩子大于左边的孩子
if j + 1 <= self.count and self.data[j + 1] > self.data[j]:
# 右边的孩子胜出,此时可以认为没有左孩子
j += 1
# 如果当前的元素的值,比右边的孩子节点要大,则逐渐下落的过程到此结束
if temp >= self.data[j]:
break
# 否则,交换位置,继续循环
self.data[k] = self.data[j]
k = j
self.data[k] = temp
shift down
是 extract_max
的一个子过程,有了 shift down
,extract_max
函数就可以很快写出来。
Python 代码:
def extract_max(self):
if self.count == 0:
raise Exception('堆里没有可以取出的元素')
ret = self.data[1]
self.data[1], self.data[self.count] = self.data[self.count], self.data[1]
self.count -= 1
self.__sink(1)
return ret
完整代码:
Python 代码:
# 通过 LeetCode 第 215 题、第 295 题测试
class MaxHeap: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 我们这个版本的实现中,0 号索引是不存数据的,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 因为数组从索引 1 开始存放数值
# 所以开辟 capacity + 1 这么多大小的空间
self.data = [None for _ in range(capacity + 1)]
# 当前堆中存储的元素的个数
self.count = 0
# 堆中能够存储的元素的最大数量(为简化问题,不考虑动态扩展)
self.capacity = capacity
def size(self):
"""
返回最大堆中的元素的个数
:return:
"""
return self.count
def is_empty(self):
"""
返回最大堆中的元素是否为空
:return:
"""
return self.count == 0
def insert(self, item):
if self.count + 1 > self.capacity:
raise Exception('堆的容量不够了')
self.count += 1
self.data[self.count] = item
# 考虑将它上移
self.__swim(self.count)
def __shift_up(self, k):
# 有索引就要考虑索引越界的情况,已经在索引 1 的位置,就没有必要上移了
while k > 1 and self.data[k // 2] < self.data[k]:
self.data[k // 2], self.data[k] = self.data[k], self.data[k // 2]
k //= 2
def __swim(self, k):
# 上浮,与父结点进行比较
temp = self.data[k]
# 有索引就要考虑索引越界的情况,已经在索引 1 的位置,就没有必要上移了
while k > 1 and self.data[k // 2] < temp:
self.data[k] = self.data[k // 2]
k //= 2
self.data[k] = temp
def extract_max(self):
if self.count == 0:
raise Exception('堆里没有可以取出的元素')
ret = self.data[1]
self.data[1], self.data[self.count] = self.data[self.count], self.data[1]
self.count -= 1
self.__sink(1)
return ret
def __shift_down(self, k):
# 只要有左右孩子,左右孩子只要比自己大,就交换
while 2 * k <= self.count:
# 如果这个元素有左边的孩子
j = 2 * k
# 如果有右边的孩子,大于左边的孩子,就好像左边的孩子不存在一样
if j + 1 <= self.count and self.data[j + 1] > self.data[j]:
j = j + 1
if self.data[k] >= self.data[j]:
break
self.data[k], self.data[j] = self.data[j], self.data[k]
k = j
def __sink(self, k):
# 下沉
temp = self.data[k]
# 只要它有孩子,注意,这里的等于号是十分关键的
while 2 * k <= self.count:
j = 2 * k
# 如果它有右边的孩子,并且右边的孩子大于左边的孩子
if j + 1 <= self.count and self.data[j + 1] > self.data[j]:
# 右边的孩子胜出,此时可以认为没有左孩子
j += 1
# 如果当前的元素的值,比右边的孩子节点要大,则逐渐下落的过程到此结束
if temp >= self.data[j]:
break
# 否则,交换位置,继续循环
self.data[k] = self.data[j]
k = j
self.data[k] = temp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x_heap = MaxHeap(6)
max_heap.insert(3)
print(max_heap.data[1])
max_heap.insert(5)
print(max_heap.data[1])
max_heap.insert(1)
print(max_heap.data[1])
max_heap.insert(8)
print(max_heap.data[1])
max_heap.insert(7)
print(max_heap.data[1])
max_heap.insert(12)
while not max_heap.is_empty():
print('取出', max_heap.extract_max())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通过“最大堆”实现排序功能了。“最小堆”可以如法炮制。
我们已经实现了最大堆的入队和出队两个基本操作,我们完全通过直接输出元素来检验一下,自己写出的最大堆是否符合最大堆的性质。因为每一次从最大堆取出的总是数组中最大的元素,所以可以将最大堆用于排序。
优先队列的应用
1、多路归并排序
LeetCode 第 23 题:23. Merge k Sorted Lists;
传送门:23. 合并K个排序链表;
题解:https://liweiwei1419.github.io/leetcode-solution/leetcode-0023-merge-k-sorted-lists/。
2、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算法;
3、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
4、哈夫曼树与哈夫曼编码;
另外,在 LeetCode 上使用堆解决的问题有:
LeetCode 第 451 题:根据字符出现频率排序
LeetCode 第 703 题:数据流中的第K大元素
LeetCode 第 295 题:数据流的中位数
本文源代码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