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没有新媒体……郑州最高写字楼双子塔在冬末微弱的夕阳下格外美丽,走出双子塔我没有格外的兴奋,心中涌起淡淡的忧伤,在这个经济大衰退的2019年,我不知道如何在这激烈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喜欢、薪资有不错的公司,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1
今天是辞职的第十三天,六点五十的闹钟躺在列表中,再也没有响起,反而总是八点或七点半的闹钟时而更替。周一至周六奔波于郑州的各个写字楼,每天两个面试地点,运气好些的都在东区附近,离住的地方也近些。运气不好的时候,上午奔波于北环下午奔波于西边,微信步数我总是位居榜首,每天两万步的步数,似乎在倾诉我的故事。刚刚冲的五十元地铁卡,日渐“消瘦”,见证了我的奔波。
习惯吃早餐的我,自从离职以来再也没有吃过,知道这个习惯不好,我尽量改正,但是“金鱼的记忆”总是上演。早上8点的闹钟准时响起,我习惯起床关手机,拿起洗漱杯,走进厨房洗漱(因为只有厨房有热水),心里惦记拿些吃的和酸奶,坐上公交肚子咕咕叫才想起忘记拿了,一路张望有没有早餐店,到了面试地方还是没有吃上一口东西,这时的我已经饿得没有力气,再加上坐公交车,胃里的各种肠子绞在一起,一阵一阵疼,总想往外倒些什么。
来到面试地方,被HR领进会议室填写简历然后就是漫长等待,“等待一小时,面试二十分钟”的方式结束了这次不太愉快的面试,走出写字楼心里安慰自己:“反正也不是什么好公司,应该是外包公司吧,这样的公司不进也好。”
每天行程排的很满,回到家脚又累又疼,什么也不想干,有时候面试不顺利,总是想发泄一番。停止疯狂的投简历后,这周的行程总算不那么紧,昨天本来就安排一个面试,上午到面试地点才发现这个地方就是自己曾经大四实习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好认识了一些好朋友,心里暗暗盘算:面试完见见我许久不见的小伙伴们,她们肯定也想我了。
前天晚上在网上看的面试技巧,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心里还在回忆,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跟我说了简单的公司介绍就把我叫过去了,昨天准备的自我介绍和问面试官的问题在这里完全不能用,我快速地转动大脑委婉地询问岗位职责和要求,可能是新公司急需人员,说来说去还都是那些话:“主要是编辑微信公众号以及发布会的通稿撰写,最好会简单的图片处理,后期我们还要做大……”其实说实话,这已经我面试新媒体很好的工作,这份工作还是我同事的介绍我才知道然后投的简历。
然而一个又一个地电话,立马又把我的行程安排满了。
2
郑州没有新媒体。大四实习的时候就想找一份新媒体的工作找来找去找到一个线上销售的工作。想起交通广播曾经发起一个话题#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大多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销售。对于个人来说,销售确实是一个入行门槛低,不在乎学历,不需要足够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靠个人打拼赢得成功。昨天晚上和发小吃饭,感叹郑州的销售工作,发小说:“销售是一个公司挣钱的渠道,销售岗位多也是正常的事。”是啊,那可能对于一些行业会有些用吧,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只能说这个城市是密集型劳动力输出城市。没有技术,没有核心,所有的部门服务于销售,新媒体就是间接的销售,线下销售转型线上销售的工具,没有人真正地去研究新媒体是什么,只是跟风地开个公众号,找个人把它先做起来再说,希望面试者能达到罗胖子的程度,把流量变现,却不投入任何的成本和心血,新媒体成为了一个傀儡工具。
3
近年来,国家中心城市、米字型高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实验区等好政策在郑州叠加,不断扩大的城市框架、飞驰的地铁、四通八达的高架、媲美北上广的拥挤路况,郑州这座城市迎来了可能是建城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而对于新媒体,郑州还是小学生。
曾经在广州工作一年的大学同学跟我吐槽:“郑州就是大杂烩,什么都是你的活。文案和策划惨合在一起,其实你就是打杂的。”是的,面试公司总是美其名曰:“打造全能型人才”,什么都会干,什么都要干。
头条的河南公司虽是直营,但是承担的职能更多是政务公关、广告销售和广告效果优化;腾讯大豫网作为腾讯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媒体”,在门户没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褪去媒体属性。
郑州的媒体正在没落。面试时,面试官总是问我:“上一份工作是记者,跟你新闻学的专业挺对口,为什么辞职?”是啊,90后的新闻学子总是处在时代的尴尬之中,互联网的大浪潮席卷全中国,曾经的“无冕之王”成为人人皆可的“话筒”,连牛逼的南周老记者们都纷纷转行自媒体,传统媒体黯然失色。虽然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还存在一口气,但是记者们的工作却变了属性。郑州这个什么都想做,但是什么都没有做成的城市,一阵阵的浪潮吹来跑得比谁都快,但是样样是半瓶子的水。
4
打开电脑,精修了简历,躺在床上,想起发小那句话:“生活本就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总会有收获的。”闭上眼睛,规划了第二天的行程,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我梦到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郑州逐渐转型为以技术核心的城市,劳动密集型的时代翻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