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聚焦问题或主题的。先提问题,再谈深度。
也就是说,你必须先提出一个有待解答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本身要有一定的深度,然后才能发动思维的钻头。
“中午吃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请问你如何深得下去?答案不都写在附近馆子的招牌上吗?
深度思考有两个层面:立足于思考者已有知识信息的深度思考和立足于学术研究已有成果的深度思考。
为什么说很多人只是浅思考、泛泛思考?因为,首先在他个体层面上,就没有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信息,满足于机械接受别人的结论,或是得出似是而非的判断。
深度思考开始在想象的尽头。什么是想象的尽头?拿出一张大纸,把问题列在上头,然后开始涂鸦,把头脑中与所列问题有关的信息统统倒出来。
可以坐下来静静地想,也可以边干其他事情边想,这个过程要持续一段时间,只到再也想不出更多的信息。其中,不仅是回忆,更要运用想象力,直到想象力枯竭。
之后,是对所列信息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了之前的工作,这个结论对于自己而言一定是热气腾腾的新知识。
但相对于人类对这同一问题的思考,个人的深度思考依然是浅显的。只是限于知识视野和人生经历的局限,个人才一时不晓得他人在同一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思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要打破这种局限,就要由日常思考进入学术研究。为了获取前人的思考成果,需要来一场学术检索。而且,为了得到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新认识,还要追踪学术前沿。这个过程免不了阅读各种学术文献了。
其实,学术检索的过程与信笔涂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信笔涂鸦要穷尽头脑中的信息,学术检索也要力争汇集所有已有研究成果。
建立在已有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