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大脑如何运行—解析《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的作者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通过观察实验,用科学实证的方法为我们揭示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以及背后的心理原因。

听完樊登老师对本书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书中针对:

大脑的固有偏见

人脑的两种思维系统

(自动处理/受控处理)

部落心态

自证预言

社会比较

首因效应

认知失调以及处理方式

从众现象及从众的后果

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列举了大量的实证。

书中揭示的这些人类行为逻辑及心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大脑神经元的初始化网络的角度解开背后的真相。

什么是大脑神经元的初始化网络?

如果把人脑看作神经网络结构,在这个神经网络启动之初肯定是要完成初始化的。婴儿时期的初始化由基因决定,而随着大脑的接收到的信息不断增多,便为初始化增加了多种参数,导致每个人的大脑初始化网络存在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独特性,由此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相似或不同的判断。

书中提到的关于证实偏见和厌恶损失以及自动处理系统都是大脑初始化网络已经形成后的反应。

书中证实偏见的案例:提前跟你说一个人特别好,你再去见这个人就真的会觉得他真好;如果提前告诉你这个人特别自私,冷漠,你去见这人后就会觉得这人特别自私。为什么会产生证实偏见呢?

当有人告诉你这人特别好或特别坏的时候,你的大脑就已经形成了对这个人的初始化网络,你去见这个人的时候只是在凭借着初始化的印象下意识的对他做出了判断。如果没有更多的参数对你的大脑进行初始化的优化,你的判断就不会改变。

证实比证伪容易就是因为证实只是根据大脑初始化网络作出的判断,而证伪却要求大脑重新思考,对大脑初始化网络进行修正,这需要更多参数的刺激。


厌恶损失是我们从小形成的物权意识决定的,多数人的大脑对自己的物品形成的初始化网络就是保护。

自动处理系统就是大脑做出的第一反应,当我们大脑的初始化网络形成之后就会变为潜意识,面对不需要重新思考的事物时就会直接给出答案。而书中提到大脑受控处理的比例是1%,也就是说大部分事物都是通过大脑的初始化网络处理完成的。所以大脑初始化网络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改变我们的一生。

关于消极偏见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感恩需要训练,而抱怨不需要训练。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脑的初始化网络决定我们的预期总是会不断的上调,当现实没有达到预期时就容易产生抱怨。比如孩子考这次试考了98,我们就希望孩子下次能考100,如果下次考了90,我们就会认为孩子退步了,便产生了抱怨。正是人类对预期不断上调的自然规律才促进了人类文明不断的进步。

如果我们对预期不变或降低时,现实又超过了预期,才会产生感恩的心理,而这种情况是违背我们大脑建立的初始化网络的,而且还会导致我们人类文明的倒退。所以感恩的心在我们的预期上调的基础上产生是需要训练的。

一个关于社会大脑典型案例,揭示了人类对事物认知的过程。

心理学家用三角和方块座城了卡通动画片,找了很多学生来解读这个三角和方块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马上想到这是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谈恋爱的故事。

这个案例可以说明:人类大脑认识事物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比如我们认识房子这个东西,大脑会根据房子的特征做一个抽象化的处理,大概房子是方的,有顶,有门也有窗……这些形成大脑对房子的初始化网络,当我们看到具体的房子时,会知道尖顶这座是个房子,平顶的也是座房子。

学生们大脑对谈恋爱的男女的初始化网络,让他们看到这个三角和方块的互动很符合谈恋爱的男女的特征,便很容易想到了。

而书中关于部落心态的实验中是有前提的(他们完全不认识,没有利益相关),结果会一组的人互相维护对抗另一组。若你的家人被分到了另外一组,这个时候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大脑的初始化网络决定与我们会维护与我们利益相关紧密的一方。

人类到底是喜欢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呢?

确定性意味着已经完成了大脑的初始化网络,不再需要动脑思考,也就没有了压力。而不确定性是需要我们的大脑不断的思考修正认知网络。人脑讨厌不确定性,而我们人类还是应该期盼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给我们带来更多可能。

还有预测未来与回忆过去的偏见。

当我们预测未来的时候,容易变得特别乐观,是因为大脑初始化网络决定人的预期会不断的上调。而不同的人回忆过去会产生偏差,两组人看到同样的交通事故,回忆描述时一组人用了“撞“,一组人用了“碰”,说明他们的大脑对同一事物所形成的初始化网络是不同的,因为影响他们大脑形成初始化网络的参数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大脑初始化网络都是独特的,参数重叠较多时可能是相近的。

书中解释认知失调的处理方法时,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吃蚂蚱的实验,也和大脑初始化网络有关。

一组人是东道主给他们夹的,被迫接受。主观上他们的大脑对蚂蚱已经形成了初始化网络是不能吃。所以这组人之后再也不会吃。

另一组人在自助餐上自己主动尝试,这是他们大脑对炸蚂蚱建立初始化网络的过程,如果可以接受,大脑形成的初始化网络就是可以吃,今后还会再吃。

书中有一章叫“从众”,用了一个电梯实验来说明。

大部分人进入电梯都是面向出口站,心理学家找了几个人故意背朝出口站,这时候进来的人就对自己的判断做出了怀疑,最后也选择和大家一样背朝出口站。这是我们大脑初始化网络认为从众会更加安全。试想如果心理学家找的几个人是穿着衣衫褴褛的乞丐,进来的西装笔挺的人还会和他们一样背对出口站吗?恐怕不会,这也是我们大脑的初始化网络相信权威,相信偶像效应的表现。

重点来了!

书中提到了哪些内容会影响大脑初始化网络形成或改变呢?

自证预言: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心理暗示,如我可以做到。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有权威的人极大的影响着我们大脑的初始化网络的形成。我们会自然的根据他们的行为对事物做出反应。

外在环境的锚定也影响大脑初始化网络的形成,二手房中介先带你看套糟糕的房子降低你的预期,再看满足你需求的房子自然容易成交。又比如我们去逛商场,开始以为东西很贵,再逛一会发现价格都差不多这个水平,逐渐你就会接受这个价位水平而不觉得贵,这就是通过外在环境的锚定改变了大脑的初始化网络。

首因效应:用同样的五个词语描述同一个人,积极的词汇放在前面和消极的词汇放在前面给我们的心理暗示是不一样的,第一印象对大脑初始化网络的形成影响很大。

除书中的这些内容外,预期与实际不符也会引发大脑初始化网络的重建,预期这个人会很好的完成一项工作,但他实际却完成的非常糟糕。那我们大脑对这个人的判断便会由一个能干的人转变成需要考察的人。

《士兵突击》中老A特种部队的选拔演习中,成才没能入选。组织谈话时元朗问成才:“我们为什么会进行如此逼真的演习?”成才的回答是:“想看到我们真实的表现。”元朗说:“错,我们是为了让新兵在实战中减少伤亡,这样的演习对新兵来说一生只有一次,而你却选择了放弃。”

逼真的演习就是为了使新兵大脑形成对战争的初始化网络,初始化网络建设的不好,在今后的战争中可能直接会要了他们的命。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他们大脑的初始化网络,这个阶段是弥足珍贵的,希望我们的家长都能很好的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大脑初始化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