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会随堂布置考查内容,主要是背诵对话,或是小短文。根据学生背诵情况,给出相应分数。几年下来,还是有些心得和体会的,现总结如下:
一、各阶段发展情况回顾
1、初级阶段
开始不太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较低要求开始。经过大概三届的学生总结出以下做法:要求背诵单词,分两种:(1)默写20个,自选。针对基础较差的同学。(2)听写10个,教师任选。针对基础好些的同学。效果:良好,98%的同学都能动起来。
体会:布置任务时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想参与但是没有学习方法的学生给予单独指导,帮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坚持。小任务起步,学生觉得难度不大,会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信心。
困难:如何与学生沟通才能更有效果?
解决方法:先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基本上是两个方面: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需要跟学生多次沟通,学习方法可以直接传授。
2、中级阶段
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我的信心。再次确定,学习能力每个人都有,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学习能力。开始尝试提升随堂考查任务的难度,改为背诵小对话。为了建立信心,2-4句的对话安排两位同学背诵,参与度达到98.6%。发现多数同学可以满足要求后,开始提升要求,每位同学单独背诵,参与度可以达到97%,通过与学生单独沟通,参与度可以达到98.7%。
体会: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任务难度。多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实时指导。
困难:随堂考查任务的难易程度把控。
解决办法:查询文献,学习他人经验。
3. 高级阶段(预期阶段)
根据近几年教学经验,计划以后将随堂任务大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分为: (1)小对话,打分范围(60-70)(2)长句对话 (70-80)(3)短文(80-90)。并根据学生背诵情况,逐步提高分层要求。理想状态:全员参与,根据自己情况获得平时成绩,逐步提升自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以往情况,分配完任务,学生情况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1)立刻行动型。基础较好,执行能力强,最省心的一拨。(2)略带犹豫型。基础上可,不太愿意立即执行,看到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或是教师与其沟通后会完成任务。需要适当的激励。(3)要求降低难度型。基础亦可,但是不太愿意行动。教师否定其想法时,又会派生出两种情况:(a)好吧,那就开始吧。之后完成任务。(b)好吧,不啃声了,再观察一下。需要教师进一步激励。(4)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任务。需要教师再次明确任务。又派生出两类:(a)哦,原来又派活了,那就开始吧。(b)继续没反应。需要教师多次反复沟通,难度最大的一拨学生。
三、与学生沟通的情况
学生回想按教师要求完成任务后,自己的变化。学生主动反馈,自己的执行力提高,潜力被挖掘出来,自信心提升了,表达能力开始提升,尝试与人沟通。
四、未来规划
1. 继续学习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并应用到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2.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实践,做到客观的,不掺杂情绪的与学生沟通。
3.加强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了解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4.提升教学要求,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甚至可以改变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