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无需比拟,有这么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所在社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人充当主角,有些是配角,不管自己是什么角色,做好自己的角色就好,自己同样可以成为主角。
在城市里,基本上进出都会将门关好,因此即便是邻居,或许邻居几十年都不知道对方家几口人,从而谈不上怎么羡慕和攀比。在农村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三五成群几个老头老太太聚在一起,讨论我的儿子女儿又给了我多少钱,我的孙子孙女又给了我多少钱,我家XX某某去年刚买了第二套房,就在昨天又提了一辆车,钱不多,也就三十几万。
说着无心,听着有意,对那些子女目前还没有那么好条件的人而言,会不会是一种伤害。伤害自然是有的,关键是会不会调节,会不会往长远的方向去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变故,或许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任何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何必让自己活得那么累。不要羡慕他人,贬低自己,成就了他人,却伤害了自己。
三国时期东吴的周瑜论智谋才学不输诸葛亮,但为什么不到三十岁就英年早逝,原因很简单。因为周瑜嫉妒心太强,太过于羡慕诸葛孔明的才学,而忽视了自己智谋,将全部的目光和精力放到诸葛亮的身上,最终气绝身亡。
同样在三国,曹魏的司马懿与周瑜不一样,司马懿生性谦卑,能够忍让,并且一生为人处事十分谨慎。武皇帝曹操临终前对司马懿说:“卿一生谨慎处事,让孤无法抓住汝的把柄,更无理由杀之。”
同时,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对弈中,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即便诸葛亮的蜀军在营帐外谩骂,魏军依然不出兵。诸葛亮遣人送了一件女人穿的红色燕妆给司马懿,没想到的是司马懿竟然当着蜀军使者及魏军高级将领的面将红色的衣服披在了自己的身上。还问道蜀军使者:“是否合身?”蜀军使者当场大笑:“魏国大司马堪比妇孺,甚比妇孺。”
魏军将领咬牙切齿,手握拳头,就连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感觉脸上无光,对司马懿的做法甚是不解,怒冠冲冲地离开了营帐。
司马懿深知此做法会给大魏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他却做了。其实司马懿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战略,让东吴及西蜀放松对他的警惕,让其他两国感觉魏国的大司马只不过是一个犹如妇女般的所谓的大将军而已,不足为患。
之前提到周瑜因为心胸狭窄,多次因为诸葛亮的聪慧导致周瑜气绝身亡。周瑜临终前发出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看了新老《三国》都会有这一幕,其实周瑜的死能愿诸葛亮吗?这是周瑜先生自己的问题吧!如果当初周瑜先生换位思考一下,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周瑜完全可以将诸葛孔明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以他为榜样,可以向诸葛亮学习,取其所长,补自己所短,可能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结局也会不一样。
司马懿服务了曹魏四代君王,活了八十多岁,他凭借的是什么?一靠他的智慧,二靠他的忍让精神,在忍让这一块司马懿确实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后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弈,诸葛亮看到自己年岁渐长,而复兴汉室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先帝的托孤之请更不能忘却。因此诸葛亮统一汉室的心情极为迫切,可是复兴汉室之路并不那么顺利。
原本XX之战可以将魏军全军覆没,熊熊烈火已将司马懿大军团团围住,司马懿以为他的人生从此画上了句号。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及时雨的到来不但挽救了司马懿及他的大军,还挽救了整个大魏。
站在山顶观望的诸葛孔明一声长叹:“天助曹魏不助汉。”说完便撒手西归,复兴汉室的使命只能已告终结。
此后的历史长河中,司马懿成了最大的赢家。从司马懿的例子中可以体会到:无需羡慕他人,做好自己就好,谁活得最久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在职场中,总有一些同事死盯着那些升职加薪的同事,疑问号总是问自己:“升职加薪的那个人为什么不是自己?”这还真是一个疑问题,其实可以扪心自问,自己为公司企业付出了多少?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
殊不知别人怎么做的,当你下班时,人家还在公司努力付出加班;当你在家呼呼大睡时,人家还在CBD写字楼里想着方案,想着明天如何见客户,怎样让这个案子使客户满意。
任何老板都不是傻子,既然他们能够坐在老板的这个位置上,说明他们具有高瞻远瞩的见地,同时具有对事物深刻看法的前瞻性。当我们想到十米远的时候,老板或许想到了百米开外;我们想到百米冲刺阶段的时候,老板可能已经到达了千里之外。
所以说我们不用羡慕任何一个比我们优秀的人,不是我们不够优秀,只是我们还在优秀的路上走着,没有达到优秀的地步而已。羡慕他人纯粹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我们何不利用羡慕他人的时间来历练自己的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不要羡慕他人,不仅仅只是嘴上说说的功夫,最为关键的是自己的实际行动,只要我们的能力够了,最终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
——END——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我是铁炉,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