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思考——企业莫陷入细节魔咒,会有“自闭症”危机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被很多人奉为“真理”,这句话本身没错!
但是,所有的“真理”都应该有其适用的环境或假设前提,这句“名言”也是如此。
怕就怕:在没有适当的大环境下,一味儿地讲“细节”,拼命地做“细节”,
最终,“南辕北辙”。
自闭症的一个特征
自闭症患者并不是傻子,他们中间往往会出现天才,与傻子的最大区别是:他们能将细节做到极致,但却丧失的大局感和协调性。
比如:一个自闭症患者走在大街上,他可以将路边的一片落叶,观察得清清楚楚:颜色、形状、脉络。
甚至能计算出落地时间、被人踩踏次数等,而且这些也能形成他的永久性记忆。
但是,他却看不见有一辆飞驰而来,即将把他撞飞的大货车。
企业管理中,也会出现这种事儿。
细节掩盖了价值
过度注重细节,就会忽略重心在哪儿。
要明白: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当过多地投入到细节中后,核心业务就缺少营养了。
往往会出现:制度流程越做越完善,但运营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一些真正成功的企业,注重的是“价值”和“效率”,而不是每一处都要尽善尽美。
很多企业,就是太过度地关注细节,明明规模还没有做大,先把“逼格”给做上去了,整出一堆堆制度,把自己是干什么的,都弄迷糊了。
从理论或参照对象来看,每一处细节都是有用的,也都有成功的案例。
细节魔咒: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啥?招合适的人。
而实际上,无论大小企业,人力资源做的工作都是啥?
转正时:做一堆转正测评,这种测评甚至和用人部门没有关系,人力部门自已搜集一堆“成果资料”,自己来分析,仿佛他们做得比用人部门更专业。
入职后:还要分析人工效能、胜任能力评测、回访,培训管理、还要一波波的绩效考核和分析等等。
慢慢地,人力资源由招人、培养人,慢慢变成了监督人、算计人了!
有人会问,这些不是应该人力资源做的吗?是的,如果你的企业做大了,做强了,人力部门实力也足够,每项业务都可以做细。
但是,有人想过没有?屁大点儿的公司,三两人,天天要做的却是一堆边角料的活儿!
他们还有精力做核心业务——招人吗?
2.财务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财务的最大价值在哪儿?
提供运营决策信息(管钱和做账放到现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大多数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很少或根本不提供运营决策信息,就算有,恐怕也只是简单的几个数据。
书本里学得那些管理会计、财务分析指标,大很多企业中一点用没有。
而怎么贴票?怎么审核报账票据?怎么把报表数据填对,就成了全部工作的重心。
资金收支,最多也只是关心审批手续,很少人去关心实质的业务是啥?
3.内部审计
审计的核心工作其实挺简单: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
看看现在,无论是规范要求还是企业中的审计制度,都越来越细致。
别看一个公司就那么几个人,但审计类制度却有一箩筐。
不止审计程序,还有风险管理、廉政建设、各类培训,还要有洗脑式要求:提供咨询服务等。
再去弄各式各样的内控自评,加上对自身业务的质量保障和改进操作。
无论大小企业,仿佛都在做这些。
一个连内部控制是啥玩意儿都没整明白的企业,非要弄一堆高大上的审计操作。
审计过程
一项审计,审计计划一遍遍讨论,审计方案一遍遍过,还要有一堆领导审批,再加上领导不停地下各类“指示”和“指点”,对审计师来说,大多是累赘。
审计需求清单和审前会议还得再整理N天。
审计程序还没开始,妈的,一半时间就过去了。
好不容易审计程序完成了,先得和被审计单位沟通,这本来是应该的,关键人家总觉得的冤枉,一遍遍地和你的上级领导沟通,要求把问题模糊化,把报告写好看点儿。
为了和谐社会,领导也会听人家意见,让你组织好“措辞”。
无论懂不懂,领导也会将你的审计证据和结论核实一遍,不中意的话,改!
这本来这也很正常,最让人讨厌的是,经常会遇到一些外行的领导(空降得多),指点儿你修改这儿,修改那儿,好好的审计报告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遇到的复杂问题,不能只写问题,也不能只有你和被审计单位清楚前因后果,关键得先让领导弄明白前因后果,如果领导不明白,那审计报告里就不能写。
因为,他还要向上级汇报呢!
出一个报告,有时还得培训一圈外行的人。
可能有人说:那是你审计报告编制的过于深奥,你应该弄得浅显易懂。
也不想想,审计不深入哪能发现深层次问题?
如果你遇到的是不懂业务的老板,就呵呵吧,再好的审计报告也是对牛弹琴。
所以,有时别看只是一篇审计报告,每一句话可能都牺牲了大量的无效精力和无效成本。
4.其它的
(1)搞设计的:本来是让你好好设计产品,为业主服务的。现在的工作绩效的核心是:天天审查图纸,天天算指标,天天做设计院的搬运工。
(2)做成本的:目标成本是做出来了,但却是“施工图版”的,也不想想,施工图都出来了,还做啥目标成本?
(3)做工程的:天天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整这资料,整那文件,再去掉吃、拿、卡、要和混关系的时间,哪有时间去工地现场管理产品质量?
那咋整啊?
也只是吐吐槽,真要说好的应对办法,只能说:该细节的细节,不该细节的就不要细,好钢用在刀刃上。
大道理真的不想讲,有点儿灌鸡汤的味道。
具体哪些业务该讲细节?这就需要一套“价值流”的理论了。
以运营目标为起点,倒推价值流,根据价值大小来决定细致程度。
不要“天地一笼统”,也不要全部“精细化”管理,全部粗放或全部细节都不合适。
“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需要耐心。
本文也只是再次提一个鸡汤语:“断舍离”吧。
后言
再次强调下,并不是让大家不要关注细节,而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不要处处都要细节到极致,进而偏离了主题。
也不要如同“自闭症”患者一样,沉迷在自己的细节中。
更不要过度迷信“细节决定成败!”
您觉得呢?
请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