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越近,越远、越深

今天听了王绪溢博士的讲座,最大的感受是:我越走近教育这门艺术,却发现它越深、越远。原来,我们平时囿于所谓的教学常规,固步自封,对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这股浪潮浅尝辄止,却不知不觉中被前人和后继者拍死在沙滩上。好在,只要想学,未为晚也。

我们常常感慨孩子的语言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他们会说出诸如张开手就是孔雀开屏、雨很大就像流星、未开放的荷花就像蜡烛这样一些独特的比喻。而慢慢这种属于孩子的灵性就逐渐消失,甚至泯灭,多么可惜啊。我常常自省,是不是自己仗着自己是老师,有着其实并不渊博的知识,在课上滔滔不绝地去教会他们一些东西,还引以为傲,从而使他们丧失了他们原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可能是教师中心类型的老师,虽然有时也是以生为本的老师,我无地自容。

图片发自简书App

6王博士课件中的“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振聋发聩。让我不禁想起我刚从教的那几年中经常在自己或者别人的公开课评课中,听到 “老师讲的太多”的点评,当时并没有多留意,不明白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妥,也不明白,到底一堂课,我哪些不该多讲。而今天听到王博士的“教是为了学”或者“教是为了不教”,突然联想起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只是一个启发者,基于学生思考后的行为。我静下心来,想要倾听花儿的声音,到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在信息化时代,慢慢地,学生都会有一个终端,学生获得学习的方式和渠道甚至有可能比我们还要多,还要先进。我们如果还只是知识的传声筒,我们终究带着遗憾被淘汰。教师中心指向知识,而慢慢地转变为以生为本,再逐渐过渡到学生中心,才能真正指向素养。知识只是素养的一小部分。而在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这样一位智慧教师,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更多的时间放手给学生,而老师只要在旁边,适时引导,适时总结即可。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一些数据后,能够迅速准确做出决策。当然,一切的前提是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做好planB甚至planD,这样才能在数据有不同时,能够进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的作答,也能从容地面对课堂的生成,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图片发自简书App

信息化引领变革,创新点亮未来,教育改变人生,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条漫漫长路中,我将上下而求索,向前辈专家学习,迎头赶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