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无意间看到这张图片,如同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往事影影绰绰。难忘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农村的童年生活。久违了,记忆中的“麦茬”炮。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除了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外,快乐似乎比现在的孩子还要多,那时的孩子很容易满足,一粒糖块,一个白面馍,一个小发卡,一把炒豆…….,都能让人激动的语无伦次,然后跑到小伙伴们面前,欢呼雀跃地显耀着收获。每当有担挑的货郎进村,货郎手中那泛白的大不浪鼓一响,像招魂似的,一大群孩子就从四面八方跑过来,有的还边跑边提着裤子,显然不愿意在厕所耽误太多的时间。大家簇拥在货郎身边,贪婪地盯着五颜六色的小商品,那情景就像一群饿了多日的狼崽子。大一点的孩子知道理财,他们把平常收集的破鞋底、骨头、麻穰头等,交给货郎换些小东西。有皮筋、发卡、糖豆、弹弓、弹珠等等,好像还有还有酥软的橡皮糖。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抱着跑远了,我们这些年幼的急得眼泪汪汪。要是谁的家长在旁边观看,谁家的小孩就会委委屈屈地拉着大人的衣襟哭闹。很多的家长都是尴尬而无奈的给孩子解释,实在不行,抱起哭着的孩子就回家了,好多次我都看到家长红红的眼圈。
我从小就特别懂事,从不找妈妈要这要那,记得当时我五岁多,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大的三岁多小的一岁多,也知道家里没钱。家里的经济收入就是鸡蛋,十多只母鸡断断续续下的蛋,被妈妈像宝贝似的藏在用稻草编的小囤里。这个小囤的鸡蛋,是家里日常需要开支的唯一来源,妈妈经常盘点,一个都不能少。
记得那是发大水后的第一个腊月,我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拥有了鞭炮,土红色的纸盒子里面,有一挂用明亮的薄红纸裹着的鞭炮,鞭炮像麦秆一样细,炮捻编织的像辫子一样美丽。红色和绿色的小鞭炮,五个一组错落地平排着,小朋友们聚在一起相互欣赏着,偶尔放一个,看鸡鸭狗猫惊恐的跑开。看着他们放肆的笑着欢叫着,小小的我有种被孤立的自卑感,有一挂“麦茬”炮多好啊!好几次在夜里做梦,我都梦见拥有了宝贝一样的“麦茬”炮。
终于等到货郎进村的一次机会,我在地上哭着打滚,发疯似的拉着妈妈的衣襟,哀求妈妈给我买一挂“麦茬”炮。妈妈第一次见我寻死觅活的样子,在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效后,终于满足了我的要求。用两个鸡蛋,给我换了一挂二百响的“麦茬”炮。拥有了自己的挚爱,我又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玩耍了。
四十多年弹指间就这样过去了,我也从童声朗朗到白发鬓鬓,家庭美满衣食无忧。从推铁环跳瓦块到乘飞机高铁,畅游祖国绚丽河山。无论生活如何改变,孝道、勤俭、善良、诚实的本性没有改变。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连那段艰苦的岁月一起,都是我今生不懈前行的动力。(天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