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细语]登振风塔随感

辛丑清明,感恩于心,敬佛登塔,致敬先人。

先寺后塔,塔立寺中,寺伏塔下,寺塔合一。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东门,滨临长江,占地二万平方米。北宋年间,僧人涵万,朝礼名山,路过安庆时,见此地依山傍水、风景清幽,便结茅安禅,立愿劝募建庙,经四年的努力,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建成。后因战乱、屡遭破坏,继而在无凡、竺庵二位大师先后募化重新修建,寺庙渐趋丛林规模,办学传戒,遂成安徽省首刹。寺内建筑,三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楼两阁(藏经楼、迎江楼、慈云阁、大士阁),一塔(振风塔)。厢房回廊,宜园典雅,形成独特的园林寺院。

入门见金,三个金黄色大字“迎江寺”寺名,乃中国佛教协会前主席赵朴初之手迹,朴老乃著名学者,亦为安庆乡党也。大门两侧各置铁锚一个,据介绍重约三吨,是该寺有别于海内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如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水东去,故而设之。

振风塔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又名“万佛塔”,塔高72.74米,采用“堆土法”建成,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的盛名。挺拔秀丽,气势宏伟,嵌空玲珑,庄重华美。塔七层八角,内共有168级台阶,由第一层盘旋而上可达层。塔的底层供奉一尊五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八百多尊,其佛像总数达一千一百七十八尊。宝塔三层外围八门两侧内藏十六幅精美的明代壁画。

振风塔美名传天,“塔影横江”乃安庆盛景之一,并有“过了安庆不说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登塔,留下无数智语佳话。

寺、塔乃为佛栖之地,净化心灵和魂灵之处,启示人们昂扬向上向善……。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寺,都有一座塔,人类永恒,则寺、塔永恒,虽历经战乱与灾难,倒而复立,人心不倒,则寺、塔不倒也。

造寺者,题名者,早已归隐烟尘;游寺者,登塔者,络绎不绝,揭续不断。人非人,物依旧,佛不变。纵观历史长河,一切归于文也,或印于有文字的记录,或流于民间传说。由此感概,文人不及文物,文物不及文化,文化不及文明,惟有浸润于血脉中的文化与文明才能传承不绝……。

游寺敬佛乃心灵净化之历程,登塔敬先乃志能锤练之历程。拾阶而上,每层环而眺望,层不同景相似而境不同也。心绪若涛涛江水,顺而下,逆而上。俗话说得好,水乃万物之母。脚下的这座城就是长江之水滋润的璀璨奇葩之一。

就中国近、现代历史而言,没有安庆,中国的历史就是跛子。桐城派统治中国文坛二百余载,徽班进京铸就戏曲国粹之辉煌,江南制造局开启洋务救国之先河,徐锡麟安庆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世界第一大党创建者之一陈独秀以《新青年》从这里启航……。

水运时代,AQ以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成为安徽省政治经济中心,传说中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并称为“长江五虎”。后水运时代,AQ的辉煌也随着长江之水一去不复返了,有网友调侃说现已沦落为“长江之犬”了;尽管迎江寺门前的两只大锚仍然坚守着。锚能锚得住船在水中的意动,但在高速、高铁和航空代,“锚”可能是这个城市腾飞的负重了。

城市的的发展必须要树立“人聚汇心”之理念。大城市因其独特的政策、资源和交通之优势,会聚着世界四面八方之人和钱以及人心所向。小城市要依托自身的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源优势,让本地人不愿出去,出去的人想回来,外地人想进来;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让乡愁和乡情在城镇发展中发挥作用,若真能如此乃这座城市发展之大幸也。现实中,大小城市都是一个模子式的发展模式,未能呈现出地方特色和乡愁文化;无规划地撤并,无理性的拆迁,丢失了太多的让人留念的根文化。古徽州村镇的繁华给小城市发展的启示:人出去,心在家,钱回来,家里家外都有人,所以家繁荣。靠得是根文化和乡愁维系与支撑。

站在古塔,放眼看去,火柴盒式现代化都市已现端倪,但特色的和让人一看就是地方特有的东西保存不多,让人欣喜也让人无语。想起若干年前到过桐城六尺巷和那位大人物的讲话。六尺巷是桐城文化的标志物之一,除了邻里“守望互助、包容互让”之外,其核心理念是界线,不能过界。从做屋启示:做人、做官、做爱、做学问等都不能过界。城市发展也一样,要明确自已的发展领域,不能过界。

另外,欠发达地区的现行教育也有值得商讨之处,丢失了情怀与乡愁教育,老师们拿着惟分数的戒尺,驱赶着优秀的青年人外出,这是教育的无语与无助,更是一种无奈之举也……。

立于佛地,祈福大家与小家,感而记之。

成文于2021,04,05.

修改于2021,04,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