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把女性地位拉回到人们的视野,雪莉的自杀仿佛是一道开关,将这个话题顶到了峰顶。
女性地位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及,女性对“女性地位”四个字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开始呼吁男女同工同酬、夫妻共同育儿等切实话题。女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但女性的自我、自信等一系列内在功能的挖掘,却在实际道路上并未走出太远。结婚、生子、育儿,即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将主要任务交付给女性,这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是由生理决定的,如果你的孩子选择了母乳喂养,父亲毕竟是产不出母乳的,不是吗?
生理还决定了生育期的女性情绪不受控,正如姨妈期的女性易暴躁一样,生理的胜利压倒了女性在平等路上走得更远——如果一个男的和女的打架,通俗意义上讲女性的体能并不占任何优势。这就反映在家暴中男性居多的数据上,这些考量都在威胁着女性的生存空间,更不用说还有诸如职场骚扰等类似危机的出现。
但如果将所有的问题都推给生理,雪莉们的死亡意义就会被剥削。一个男性是否能够利用身体优势对女性造成威胁,这个威胁的边境在哪里?答案呼之欲出,让女性觉得不适就是这个问题的边境。男性同样。但我们在社会中遇见的案例往往是,侵犯者位居高位,低位者逆来顺受。如果每一个女性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这种事件是否会频繁发生。可为什么女性非要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能解决这件事情?这都是让女性受害者在面对此种危害时选择三缄其口的原因。
我在办公室做了简短调查,虽无人遭受过极端暴力,但每一个女性或多或少都遭受过侵犯。或者是幼时吓人的父母朋友强行索要的轻吻,或者是在职场中男性领导放在腰际滞留许久的大手......我没想到这些瞬间会存在在她们的脑海里,并让她们觉得屈辱。年轻一辈们将这些历史封存,直到成长到可以对这些瞬间谈笑风生的时候才拿出来分享,并且将故事的后遗症转变为育儿决心——我不会让任何人亲吻我的女儿,无人敢伤害我的孩子。那些来自母亲的决心令人欣慰、也让人害怕。
但这只是世界可喜的一角,事实上每个人都抱着明哲保身的想法,如果一件事情不涉及到自身,多半时候我们带着还是旁观者的眼睛——也许受害者和家属是为了多要赔偿——互联网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放大,也放大善,但实际上恶更容易吸取眼睛,于是我们人们丧失信任,也丧失包容。
从事法律事务的朋友最频繁说给我的话是,现在你知道社会的复杂了吧,小傻子。那些充满了溺爱的话语底下流露出的是我的无知,以及在每一个我不知道的角落里,可能正在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这是和女性地位一样沉重、甚至比女性地位还要沉重的话题。
如果我们不去触碰这些沉重的话题,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能否更加美好?即使知道思索这些问题的我其实毫无作为,但不思考的话,生命会更加轻盈吗?
或许会吧。
但世界不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