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么去评价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小说?我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这首先是两个故事。程耳一定是想写一部可以反复阅读的作品,所以一本小说,六个章节,其实二四六是一个故事,一三五是一个故事,或者说是,发生在今天中国的三个故事,串成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是不是叫做,罗曼蒂克的消亡?
这个写作方式让我想起海边的卡夫卡,想起1984,顺着两条线写下去,不急不缓的。
同时还有一部电影。
这么说起来程耳这个人就非常有意思了,好像是现代中国的达芬奇,我的意思是说,他是多面的,导演、编剧、剪辑、掌控全局、摄影构图是不是参与不知道,但文字上的功底也很炉火纯青了。看似平淡的叙事,讲的是1941年到1947年;2014年到2016年之间两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人间世事。
因为叙述语言的关系,作品里有自己的张力,因为所有的情节里都掺杂着爱和性,所以竟然也不是枯燥乏味的。
女演员、童子鸡、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三个自成一体的故事被放在了电影屏幕上,故事的发生地点上海,自然还是如摩天大楼一般的细腻、吞吃进各种人生,人们进入上海的视野里,说起短促细碎的上海话,互动之间,编制了属于上海的故事和这个城市的风骨,让北方的我,看的欲罢不能。
也许是和那段历史中真实的人物有相互影射的嫌疑,电影中的人物名字还做了适当的修饰,但这也是这部作品有意思的地方,可以给本科生做一个题目,问百度,问高晓松,问那段历史,也许可以找到关于历史中那些更好的注解。
感觉自己像一个侦探。
杜老板果然是杜月笙,所以历史就是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言说,一言以蔽之的事情总是忽略了很多细节,最后连真相都忽略了。从故事来看,杜老板行事简直得体,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上海流氓就可以概括。乱世,能留下名字的人都不算软弱,都要有相当的智慧才能够生存下去。
所以面对战乱,罗曼蒂克还顽强依旧,但早晚是繁花败絮一般,无从踪影,老大的手里不沾血,但做下的事情都不是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够理解的,以我的性格,可能更容易理解张二哥的所作所为,一个宏大发生的时代里,我从来不能做中流砥柱,依然还是觉得自己一家的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
但这又是在那个乱世多么难以存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