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陈默老师的讲座,知道了一个新词“竞争感”,恍然大悟到我们一直在偷换一个概念,我们把竞争力和竞争感混淆了,以为自己在培养有竞争力的孩子,其实我们不断给孩子加码,培养的只是孩子日渐增高的竞争感意识,至于竞争力增加了多少,很难说得清。
所谓竞争感,是说孩子的竞争意识很强,处处争强好胜,到处都有假想的敌人,一定要超过别人,落下别人,使自己一直处于优胜者的一种心态。
而竞争力呢,是指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和社会生存及发展能力,是个人能否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不只包括家长口中的成绩,还包括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交能力、抗挫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工作能力等等。
竞争感强的人不一定竞争力强,竞争力强的人也不一定处处都要跟别人竞争。
如今的孩子容易出现“竞争感”很强,但“竞争力”很弱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你一定熟悉这样的场景,孩子刚上幼儿园回来,妈妈就急着问,“宝宝,今天表现好不好啊,得了几颗小星星?xx得了几颗星星啊?下次一定要超过他哦。”如果孩子上了小学,每到考试完,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追问“考了多少分啊,xx考了多少分啊?”在学校更是这样,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为了出业绩,只好一刻不停地把“比学赶帮超”的思想灌输给孩子。
这样天天灌输的的结果是什么呢,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好胜的心,要强的心。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成功人士,但纵观社会上的成功人士都有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输得起”。但我们天天教育,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只能赢”。孩子接受不了输,自然也建立不起长久地“去赢”的本事,结果反而“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东西,却不具备争取的能力,他只能活在痛苦里。
以身边的许多实例来看,越是竞争感强的人,他的心里承受能力也是最弱的。孩子班里两个成绩极为优秀的孩子,我一直挺羡慕人家家长的,人家这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呢?结果儿子经常提起这两个孩子在班里哭,记得一个是因为有一次没考100分,另一个是因为什么被老师批评了。现在我想明白了,越是优秀的孩子越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只要有一点点事伤到他的自尊,他就立刻受不了了。按照沉默老师的说法,只有竞争感的孩子将来势必是越到大的场合,越容易失利,因为他害怕失败,预先给自己设了太大的压力,他的心底有不能承受之轻。
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力,而非竞争感?沉默老师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你的家庭理念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只有架构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理念,才能找准航向。如果你培育出来的孩子将来自我发展得很好,他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他能健全地自我评价,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去不懈地努力,这样的人就是成功的,他的内心是强大的。与此同时,有竞争力的人还要拥有助人的能力。助人的收获在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来自群体的支持,能让他在“独处”和“群处”时保持不焦虑。而一个不焦虑的人,才是真正能在将来感到自己“过得好”的人。
希望家长们都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引导孩子走向更有竞争力的人生。